.

跨江越河铺架小康坦途贵州省实施渡改桥

“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因交通不便造成了山里的百姓世代的贫穷和落后。

穷则变,变则通。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相继启动实施了水运建设三年会战和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等,取得了贵州高等级航道建设突破公里、农村公路组组通的辉煌成就。然而,相较于快速构筑“北上长江、南下乌江”的水上交通网和高速公路县县通的迅猛发展,全省部分深度贫困地区村民受困于渡船出行的短板十分突出。为确保疏通贵州交通的“毛细血管”,打通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年,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编发了《贵州省溜索及渡口改桥实施方案》,由省地方海事局具体负责,利用三年时间(-年),全面推进临水贫困村溜索、渡改桥建设,着力消除渡运安全隐患,在原有基础上向渡改桥项目建设发起总攻。截至目前,全省共修筑渡改桥座,惠及百姓30余万人。在群众眼中,一座座渡改桥不仅便利了出行,更是架起了奔向小康的坦途大道,是平安桥、连心桥、致富桥。

皆蒿村渡改桥

建“平安桥”便民出行保平安台江县境内山峦起伏、溪河纵横。曾几何时,人力渡河是涉水乡镇村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随着渡改桥项目的实施,昔日的人力渡河已成为当地村民心中的历史记忆。“年以前,台江县皆蒿村岩寨组被巴拉河阻断了出路,孩子上学难、村民出行难。如果没有渡改桥项目,我是真愁啊。”皆蒿村村支书刘跃军回忆说。河的这边,既有村民的大部分耕地,也有村里唯一的小学——报效小学。这所小学聚集皆蒿村阶薅、岩寨、南你三个自然寨的孩子。每天,岩寨的几十个孩子都要越过巴拉河,才能到学校上学。巴拉河宽余米,旱季水浅时,河道上的“跳蹬子”露出水面,孩子们便可以在石头上蹦蹦跳跳的过去。但到了雨季汛期,河水暴涨,“跳蹬子”被淹没,过河就成了难题。虽有摆渡舟,可父母总不放心。“一到雨季涨水,村民出行不安全,孩子们上学也断断续续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导致他们上学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小孩小学没毕业就不想上学了。”刘跃军说。年初,县里传来的消息让刘跃军心里一喜——可以向省地方海事局申请渡改桥补助资金,再结合县里安排的资金,巴拉河上的渡改桥修建有望了。看到了希望,刘跃军随即率领“村支两委”积极配合县交通运输局整理资料上报。最终,渡改桥于年9月正式开工,年10月竣工。“有了这座桥之后,我们出行安全有保障了,孩子们上学也不愁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很多。”村民龙光珍说。据了解,该村渡改桥的修建,结束了皆蒿村巴拉河两岸群众世代依靠滑索、摆渡舟过河的历史,联通了周边三个行政村,覆盖耕地多亩,方便了近人生产生活。而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沙子坡镇十字村,渡改桥的修建不仅让村民安全出行有保障,还让村民们享受到了客运班车带来的便利。“这要是以前,我们连通桥都不敢想,更别说还有客运班车了。”村民黄廷金说,十字村的村民以前出行要先走几公里到隔壁村,然后才能乘车到镇上、县里,时间全浪费在路上。而如今,渡改桥极大地缩短了到镇里、县里的时间,从以前的一天缩短到现在的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现在,我在镇里找了零工,每天早上坐最早的一班车到镇里上工,下午坐最后一班车回家,可方便了。”今年53岁的村民黄廷富说。建“连心桥”干群和谐暖心窝八月的午后,天高气爽。知了声声,一阵高过一阵。在仁怀市仁文村走访的仁怀市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葛诚,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接待,大家纷纷请他到家里喝茶。“当初我们村修建九子滩大桥时,就是他跑上跑下的奔波,对我们建桥可上心了。”今年65岁的仁文村村民张启平说。仁文村位于赤水河西岸,土地资源较丰富,适宜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可苦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一直不见起色。相较于赤水河东岸酒厂林立、车来车往的蓬勃发展场景,仁文村显得孤独而落寞。“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河东岸卖猪1.8元/斤,河西岸卖猪1.6元/斤,中间相差的2角钱就是渡船的费用。”张启平说,施工队进场和退场时,村民们还买来水果表示感谢。工程建设过程中,省、市、县三级交通运输系统抽调专业人员组成检查小组,加大技术指导和监督力度,同时引入第三方质量、进度检测机构,开展施工现场质量巡查,严格把控工程建设程序、安全和质量,确保桥梁工程质量过硬,真正把民心工程办成办好。据葛诚回忆,桥梁建成后,村里的硬化路还不通,通车仪式当天,在县交通运输局的提议下,村民们纷纷表示,愿意无偿把自家的土地让出来,修建通村硬化路。“以前修路,提到要占用村民土地,村民的思想工作就很难做,但是仁文村的村民特别支持,出乎了我的意料。”葛诚说。与葛诚有相同感受的还有原榕江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陈平。“修建了渡改桥的村庄,他们异常懂得感恩,为他们谋发展、谋出路的时候,群众工作很好做,大家都很支持。”这是陈平负责渡改桥攻坚多年来的感受。“我们组在半山腰,这座桥是唯一的出山路。自从修建了这座桥后,我们的出行便不再被天气影响了,我们怎能不感恩。”站在新建的归型桥边,榕江县谷州镇高兴村村民杨光继感动地说。建“致富桥”农户致富奔小康“这桥修好真便捷,我种的蔬菜瓜果不再受颠簸了,老头子我也不用再多跑路了。”66岁的十字村村民黄朝周笑着说。在黄朝周屋前,是一片片的瓜果蔬菜基地,未修建渡改桥之前,这里的村民大部分以种植水稻、玉米为生,建了桥之后,便捷的交通让村民萌生了发展产业的想法。抓住脱贫攻坚机遇,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十字村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变革。“大家都用土地种瓜果蔬菜,而我不一样,我用土地种草。”黄廷镇接过黄朝周的话茬。原来,以前外出务工的时候,黄廷镇看到有人养肉牛卖得特别好,回到家乡发展后,他搞起了养殖业。“去年卖出去3头牛、5头猪,赚了3万多元。今年我又养了3头牛、7头猪,按现在的市场价,可能会有4万元的收益,我和老伴在家的生活不用愁。”黄廷镇说。随着一座座渡改桥建成,贵州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正在加速打通,对于保障两岸百姓安全出行,推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桥修建好之后,我们村的村民们自发搞起了种养殖业,每年收入可观,现在家家户户都修建起了小洋楼,买起了小轿车。但这还不够,我们村到茅台镇只需10多分钟,努力融入茅台经济圈,才是我们的下一步目标。”仁文村村支书刘德康说。为了加快发展,刘德康一直致力于引进酿造企业,让仁文村的村民们也像隔壁村一样,在家门口当“上班族”。“因为桥不通,我们错过了许多发展机遇。”刘德康说,“每一次有企业来考察,都到了对岸交通方便的村,这些年,对岸已经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酿造企业、种养殖产业,而我们只能干着急。”现在,通过仁文村村支两委的努力,有两家企业已有到村里发展的意向。“目前我们已经在商量流转土地的事宜,等我们协调好,企业也会陆续进场,届时我们村也能发展壮大。”畅想未来,刘德康心里满是希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钟明秀赵中行

编辑罗国莉

编审袁泽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1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