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国保寻踪蓬溪奎塔岁月沧桑记忆百年文

治疗白癜风的办法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66445.html

在遂宁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位于蓬溪境内的多达6处,这与蓬溪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蓬溪东晋置县,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这里民风淳朴古雅,“工诗文、擅书画”之风历代承传。

最能代表蓬溪鼎盛文风的,无疑是蓬溪奎塔了。这座有着余年历史的古老建筑,就是蓬溪文脉的象征,是“五史之乡”的实物载体。

奎塔底层立内柱八根,逐层墩接至五层,是我国传统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结晶。

蓬溪奎塔位于县城奎阁公园内,原名鳌峙阁、奎阁,建于清嘉庆六年(年),为五重檐八方形穿斗式与抬梁式结合造型的木结构建筑。奎塔由塔基、塔身与塔顶组成,通高25.53米。塔身为正八边形,共五层,结构简洁、功能实用,外形美观,是历代备受赞誉的著名人文景观。

建于清代距今已有余年

芝溪河是蓬溪人的母亲河,其以“S”形从县城穿过。芝溪之名,朴素而淡雅,传说一位仙女曾在溪里浣灵芝,故后来人们就把这条小溪命名为芝溪。

芝溪流经奎阁公园,呈围绕之势。河堤两岸是长长的书法墙,中国书法之乡的美誉在此便可见一斑。公园名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公园内展示的书法主要出自当代著名书法家曾来德。不过,公园内最令人震撼的人文景观还要数奎塔。

蓬溪奎塔始建于清嘉庆六年(年),扩建于清咸丰五年(年)。塔坐北朝南,为一座八边形五重檐楼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和塔顶三部分组成,通高25.53米。塔基为条石砌筑,正八边形,高2.4米,前后均施垂带式踏道。塔身底层边长4.7米,横、纵轴长度均为11.4米。

该塔由底层立内柱八根,并逐层墩接至五层。底层首立八根檐柱,檐柱和内柱之间置抬梁,抬梁上立柱作为上一层檐柱使用。第五层在内柱间穿枋,穿枋上置承重梁,承重梁正中置刹心木,由刹心木上端斜向下搭接内柱和檐柱安置八根角梁。其余各层均为在檐柱柱端间置老檐檩,檐柱与同层用作上一层檐柱的柱脚之间置挑枋,挑枋下置撑栱支撑,挑枋外端置垂柱,垂柱间置檐檩,角梁则搭设在两面檐檩交接处与上一层檐柱下段。塔顶由束腰须弥座形刹座和葫芦形刹尖组成。

奎塔建筑造型丰富,工艺水平极高。

奎塔柱础、撑栱、雀替、角梁端头全部为圆雕或浮雕人物、瑞兽、花草,造型丰富,题材多样,工艺水平极高,是传统工艺美术研究的珍贵素材。

蓬溪奎塔的建筑形制独特,雕刻装饰造型多样,建成迄今余年,除各层屋面间有局部破损,梁架结构自身无重大损坏,是我国传统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结晶。其建筑原始形式保存完好,是古建筑研究、断代、鉴定不可多得的范本。

见证历史彰显知县李炘政绩

蓬溪奎塔集建筑艺术、工艺美术、传统民俗文化于一身,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蓬溪人的喜爱。

蓬溪奎塔位于县城奎阁公园内,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是蓬溪文脉的象征。

奎塔作为本地的人文景观,溪水环绕,“鳌峙流泉”历来是蓬溪县城最负盛名的八景之一。鳌峙所指的是鳌峙堰,为嘉庆四年(年)知县李忻修筑。《李忻鳌峙堰碑》中记载:“蓬溪县城乃山城,因溪为濠,蓄水浅甚,蹇裳可越,非所以浚我隍也。今截其下流,修筑鳌峙堰,是为全汤之计。”鳌峙堰建成后,芝溪河水位大为提升,泉水经堰流淌,呈现落差,形成流泉美景,故曰“鳌峙流泉”。

李忻修筑鳌峙堰可不是为了观看流泉美景,而是为了解决当地居民的用水难题,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使“万民并受其福,百世永蒙其庥,盛德至善。”而“鳌峙流泉”可以算是意外之喜了。

据记载,李炘是一位轻徭薄赋、关心民苦的好官。他捐出自己俸银葺学宫、筑西门堰;续修蓬溪县城四座门楼,东为“紫气长凝”,西为“地接瑶池”,北为“平临斗极”。李炘曾在蓬溪县衙书一联云:“官从千山万水而来,若坏半点良心,何以得归桑梓;民当四尽三空之日,但留一分余地,譬如积与儿孙。”每日观看,自我约束,以此提醒自己一举一动都要对得起蓬溪百姓,又在县城南门建有“仰望京华”坊。

李忻在担任蓬溪知县期间,“振纲饬纪,百废俱兴”,蓬溪逐渐有了中兴的气象。在这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蓬溪的官场乌烟瘴气,贪官、糊涂官层出不穷,他们饱食终日、鱼肉百姓、无所用心。这那样的风气之下,李忻的做派更令人敬佩,因此受到百姓的爱戴。

鳌峙堰建成两年之后,为彰显李炘之政绩,士绅名流商议,决定于鳌峙堰前建阁纪念,这便是奎塔。

底蕴深厚成为蓬溪文脉象征

在过去,几乎每个城镇都有奎星楼或者奎星阁,供奉一位青面獠牙赤发怒目的神。这位神一般是站立在鳌头之上,一只手捧斗,另一只手拿笔,一只脚向后翘起,好像一只大弯钩,它就是古人崇拜礼敬的奎星神。

蓬溪奎塔主祀奎星,在川中遂宁地区,蓬溪奎塔是该类建筑仅存的代表作。

那么,蓬溪鳌峙阁如何改名为奎阁、奎塔的呢?

历史有着惊人的巧合,奎塔建成当年的科举考试中,赤城“中掇乙科者四,继登甲榜者二”。咸丰五年(年),蓬溪知县马宝书“与邑人共论之”,决定对奎塔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此后,便有了今天我们眼前这座典雅大气,巍峨雄健的川中木阁标志性建筑,并逐渐成为了蓬溪文脉的象征。

蓬溪钟灵毓秀,地灵人杰,历来人才辈出,屡创科举佳绩,从而使蓬溪闻名遐迩。宋代,赵溥、赵炳、赵球首创“一门父子三进士”;南宋宝佑四年(),王南杰、雍范、赵继理、李有大、冯概、张用泰等六十人创造了“一县同科六进士”;明弘治年间,席书、席春、席彖创造了“一门兄弟三进士”;明正德、嘉靖年间,谭瓒、谭阍、谭维再次创造了“一门兄弟三进士”;清康熙十一年杨兆龙、康熙二十九年梁再灏、乾隆九年蒲心豫、道光五年徐建永、光绪五年奚玉麟等五人,先后获取了四川省“乡试”第一名(解元),蓬溪因此享有“解元之乡”的美誉。

蓬溪奎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见证了蓬溪的发展历史,是蓬溪人民引以为豪的历史文化产物。同时,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蓬溪奎塔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风格和地方文化特色,在传播文化、发挥社会价值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慈镇村藏于地下的神秘古镇

在遂宁市安居区保石镇,有一个特殊的村,名为普慈镇村。在外地人看来,保石镇普慈镇村这种叫法,颇有一些别扭。其实不然。

中国地名的取法有很多,方位、地形、人物、传说、史迹等等,不一而足。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是有理有据的,是为了阐释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某种关系。普慈镇村,便得名于这里曾经有过的一个小镇。意外发掘的古墓和出土的器物,是小镇存在过的证据。

年,普慈镇村一位农民挖出一尊高约35公分、重约2斤的金观音佛像。佛像神态慈祥,五官、发饰、衣着清晰,做工精细。

到了年,普慈镇村采石厂开采石头时误将裸露于外的巨型古墓当作石头挖掘,掏开泥土时发现是一座古墓。这座古墓坚固异常,石料巨大,做工精细,结构复杂,石头厚约1.5尺,每块石头都在3吨以上,墓宽约3米、深约7米,长度是“三进宫”式,每一宫约6米。其后,20余人花费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才把部分石头掘开运走用于其他的建设。由于工程浩大,古墓尚未彻底掘到头。

年“改田改土”时又发现3处古墓,其规格样式均与年发现的相似,这4处古墓中,1处为真墓、3处为假墓。

在一处墓中,发现有20余尊排列有序的彩色陶俑,俑高约30公分,有打鼓的、弹琴的、吹箫的、跳舞的,疑为一乐队的再现,它们神态各异,表情逼真,毫发毕现。遗憾的是,当时的人怀着对“四旧”的极大仇恨,将这些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的珍品全部用锄头砸得粉碎。另一处墓则十分奇特,有一块“阴碑”(一般的碑都立在墓前世人可观,这个墓却把碑藏在墓里,当地人称之为“阴碑”),碑高约1.5米、宽约80公分、厚约20公分、重约斤,石质坚硬,出土后当地人用来洗衣、磨刀(现在石虽存,但上面的字迹已不可考)。据当地老人回忆,上面写着“小溪县诰命夫人”等字样。

小溪县诰命夫人是谁?至今尚无定论。

后来,普慈镇村村民在挑田泥时又发现了大量古钱币,上书“开元通宝”,显然是唐朝皇帝李隆基时期所铸的钱币,距今已有1多年。

如今,普慈镇遗址方圆5公里的范围内,随处可见古时的碎瓦片,瓦片烧制良好,材料坚硬,厚约2公分。碎瓦分布不均,散落分布,在碎瓦上覆盖有约1.2米高的泥土。普慈镇因何消失?传说,其为明末清初张献忠所焚毁。

站在普慈镇村高处俯瞰,一条小河从此经过,沿河两岸形成一个宽约1公里、长约3公里的大平坝。埋藏于此的古镇,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全媒体记者王锡刚/文岳冰松/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9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