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业小车间凸显扶贫大效应蓬溪县就业扶

近年来,蓬溪县主动创新、积极探索,通过就业扶贫小车间发挥脱贫攻坚大效应,帮助贫困群众稳就业、助脱贫。目前,全县累计建成各类扶贫车间(基地)20个,灵活居家式扶贫作坊26个,涉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子产品装配、农业、旅游等行业领域,吸纳贫困劳动力余人就近就地就业。

长远谋划,筑牢车间服务根基

该县一是聚力机制保障。建立由县人社、扶贫、财政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按照“谁创建、谁主管、谁受益”原则,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自建等方式,把扶贫车间建在乡村,把扶贫作坊揉入院坝。出台《就业扶贫车间工作实施方案》《“百企帮百村带千户”精准扶贫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乡镇为责任主体,负责辖区内扶贫车间的统筹、协调、建立、管理等工作,做到贫困村、贫困户在哪里,扶贫车间就建到哪里。在资金投入上,以企业出资为主、政府帮扶一部分、财政补贴一部分的方式,确保车间按计划建设生产。

二是聚力服务保障。建立县、乡、村、组、帮扶人“五级”联动模式,充分利用下乡入户和特殊群体上门服务的契机,普查式摸排收集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就业意愿、培训需求等信息,及时有效地进行回访和服务。建立企业空岗报告制、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登记制、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培训需求登记制,构建用工信息、人员招聘、求职登记、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权益保护“一条龙”服务体系。目前共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务工就业。

三是聚力政策保障。全面落实就业吸纳奖补政策和就业扶贫基地奖补政策,鼓励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用人单位积极创建就业扶贫示范车间,确保车间建得起,稳得住。对企业录用贫困劳动力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参加社保的,给予元/人的吸纳奖补,对新吸纳10个以上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扶贫基地(车间),首次给予不低于5万元的奖励。统筹协调做好供水、排水、供电以及交通等方式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扶贫车间高质量发展。

抓住关键,提升就业带动能力

一是提升车间模式。依托现有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地方特色产业资源优势,按照一园区一主导、一镇一品牌、一村一主业的思路,结合本乡镇、本村特色,在投资小、风险低、见效快的领域,重点引导通过“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特色蔬菜、特色水果等农作物,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电商平台、产业扶贫项目积极对接,建立合作联盟,打造产、供、销为一体的产业链,实现就业扶贫车间经济运行效应和扶贫效应的“双保障”,由原来“造血式”扶贫车间升级为“活血式”扶贫车间。

二是培养车间人才。以扶贫车间的就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各村实际,统筹培训资源,建立扶贫培训专班,推行短平快就业技能培训。以集中培训与订单培训相结合方式,让有培训意愿的贫困人口都能掌握一门就业技能,都能享受不超过3次的免费培训,并按政策给予50元/人·天的培训食宿补贴,组织开展“技能培训车间课堂”“培训大篷车下乡”等专项活动,累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余人。

三是扩大车间效应。瞄准北部、南部片区短板,以扶贫车间为支撑,建设北部、南部片区社会扶贫服务中心,依托片区特色产业,拧成一条绳,实行“带连并”,带动区域贫困群众致富增收。蓬溪县北部片区社会扶贫服务中心,建成于年9月,建筑面积平方米,解决贫困人员及当地老百姓务工就业人次,依托本之草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众智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村集体12个、贫困户户人入社。

整合资源,创新灵活就业形式

一是创新居家式就业。由企业或合作社牵头与农民签订代工协议,联合打造“车间进户”的灵活就业新模式,即由企业送订单下乡进户,统一配送原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上门回收、统一配套机器和设备,贫困户采取在家制作手工品、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等方式,实现就地就近灵活就业,破解疫情带来的外出务工和集中务工不便难题,让家庭厅堂变厂房,实现稳定增收。疫情期间创新建立居家式扶贫作坊26个,吸纳贫困户78户,户月增收余元。

二是创新多业态融合。以“规划引导、特色发展、产业聚集、链条延伸”为发展思路,采取“车间”与“旅游”的相融办法,推行“企业+车间+旅游”模式。大石镇牛角沟村利用“四川红军第一村”的红色资源,建立文旅融合特色“扶贫车间”,开展竹编、手工制品等居家灵活就业技能培训,推动当地百姓纯手工制作红色文化旅游产品,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余人。

三是创新妇女灵活就业。着眼留守妇女在就业选择时兼顾家庭的现实需求,以激发创新创业潜能为目标,倡导从“田间+地头+厨房”到“作坊+车间+工厂”转变,以车间发展体系为驱动,不断丰富妇女居家灵活就业。鼓励农村妇女因地制宜发展“妇字号”特色产业,开展家政、厨艺、护理等居家灵活就业技能培训,拓展就业功能,助力妇女增收,带动名农村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王俊李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16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