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船山区委统战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撰写《关于加快船山区现代白芷产业园提档升级的建议》等高质量调研报告被市区相关职能部门采纳,促进民营企业全泰堂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品质提升、良种选育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川白芷生产效益,以科技赋能助力“全泰堂”中华老字号品牌焕发新活力。
3月16日上午,在位于船山区永兴镇长安村的全泰堂道地川白芷种植示范核心基地,10余名村民忙着将一颗颗白菜收割、装车,干得热火朝天。
这亩土地,既是药地,也是农田。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下流行的“粮药菜”复合种植模式,收益能“倍增”几何?被誉为“中国白芷之乡”的遂宁,又如何走出地方优势农产品的“多金”发展之路?
土地增收
药菜套种让利润上涨
“现在基本供不应求。”站在田坎旁,基地负责人舒斌说,丰收的白菜将成车发往南充、潼南等周边地区。
该基地主要采取药菜套种,在行距45厘米的白芷中插入白菜、南瓜、玉米等蔬菜作物。“白芷一年收一季,生长周期为一年。”舒斌表示,采用套种模式可以实现多收一季,能增加土地经济效益。
效益从何增长?舒斌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良种加持,基地主要种植川白芷3号,能亩产鲜白芷余公斤,正常情况下总产量为45万公斤以上,较其他品种总产量高三分之一;套种增收,一亩地可套种株白菜,产量为公斤,每亩产值预计为块钱左右,白芷按照单价4元/公斤计算,每亩产值可达元左右,除去除草、人工等成本,一亩地的纯利润约为元。
产业的兴旺,让村民在家门口端起了“铁饭碗”。62岁的扶素兰是基地的长期工,与她一同“扎根”在此的还有长安村近20名村民。“基本上每年都有活干,除了砍菜还能除草、挖白芷等,每个月能拿到多元的工资。家里三个人流转了3亩地,年底还能拿到元的分红,自家还留了些地种植白芷,这一笔笔的收入让日子越过越好。”扶素兰开心地说。
产品增值
助力川白芷走向全国各地
从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农产品加工是助力遂宁白芷从田间地头走向全国各地的关键环节。
相隔20公里外的全泰堂川白芷仓储加工中心内,一缕缕芳香扑面而来,工人们正忙着对地面上堆积如山的川白芷去泥,再经过上架、烘干、拣选、浸润、切制、色选、打包等工序,川白芷立马变成经济效益更高的“干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其中明确,要“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增值。”
“这几年白芷市场价格高,老百姓种植热情高涨,加工后的川白芷比鲜白芷经济效益高30%以上。”漫步在车间内,四川全泰堂川白芷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全林表示,该加工中心占地面积平方米,总投资多万元,共有10个烘房、8个仓储房,初加工能力可以达到吨/年,最低储备能力约为吨。
“从开年到现在,我们大概销售了多吨。”郑全林告诉记者,该公司的川白芷种植面积在全市占地1余亩,带动全市发展白芷种植面积约为2亩,产品年销量为2至3千吨,占全国白芷销量10%以上的市场份额,长期签约全年订单的制药企业超20家。
“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扩大加工规模,在蓬溪县蓬南镇建设新加工中心,为当地及广安、潼南等地农户提供加工服务,让川白芷的‘增收路’越走越宽。”郑全林欣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