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姓84传奇尚书胡濙奉明成祖朱棣之命

黄勇/文

胡姓(83)|沐阳胡氏:胡琏孙子胡应嘉舍得一身剐,两次与阁臣高拱交锋

有数据显示,在明朝时的人口统计中,胡姓大约有万人,比宋朝时的98万人有较大幅度增长,在各大姓氏人口排名中,仍排在第13位,与宋朝时的排名一样。

江西仍是胡姓第一大省份,有33.81万人,约占胡姓总人口的23%;其次是浙江和安徽,两省有47万多人。再次是湖北、江苏和湖南,3省胡姓人口有29.4万人。在人口迁徙方面,主要向东南和南方转移,赣浙皖是胡姓的密集居住区。

尽管明朝的胡氏家族少一些,但也出现了一些名人,《明史》中,有传记的胡姓人达16个。在科举上,胡姓在明朝出了一个状元(胡广)、一个探花(胡正蒙),文进士人。

胡濙生下来就是一个传奇:“生而发白,弥月乃黑。”

我们在讲到宋朝以胡宿为代表的晋陵胡氏时,曾提及到明朝时,胡宿第16世孙中有一个叫胡濙的人。胡濙非常有传奇色彩,而且与四川渊源颇深。

胡濙,字源洁,常州武进县(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人。胡濙的祖父胡祯,官至常州路医学录,父亲胡宗仁,隐居乡野没做官。

影视作品中的胡濙形象(资料图片)

胡濙生下来就是一个传奇,《明史》明确记载说:“生而发白,弥月乃黑。”生下来时头发就是白的,直到满月后,头发才变黑。

在中国著名的八仙故事中,张果老生下来就须发皆白,但那是传说。而胡濙生下来满头白发,却是正史记载的,不可谓不传奇。

建文2年(),25岁的胡濙考中进士,出任兵科给事中。

在朱棣与建文帝朱允炆的争夺战中,胡濙似乎并没有站在朱允炆这边。

朱棣夺得皇位后,永乐元年(),提拔胡濙为户科都给事中,这说明胡濙很得朱棣的赏识。

朱棣派胡濙寻找建文帝,胡濙可能到过鹤鸣山

朱允炆死不见尸,这让朱棣很头疼,成了他的心病。

永乐5年(),朱棣派胡濙以寻找道教宗师张三丰的名义,暗中探访朱允炆的下落。

为什么要把寻张三丰与朱允炆联系起来?

朱棣认为,朱允炆如果出家,很可能会去投靠张三丰,与张三丰在一起。所以,找到张三丰,就能找到朱允炆的下落了。

这么重大的任务,朱棣没派别人而派胡濙,充分说明了朱棣对胡濙的信任。

在如今四川大邑县鹤鸣山道观里,有一块珍贵的墓碑,上面刻着“明钦差兵科给事中礼部尚书忠安公胡濙老先生之墓”字样。

四川大邑县鹤鸣山道观珍藏的胡濙墓碑(雷康摄)

难道胡濙到过四川,并死在四川,被埋在鹤鸣山?

墓碑背面有墓志铭,因年月久远,蚀化严重,文字漫漶:

“老先生字源洁,武进人也,于永乐五年奉成祖旨……于鹤鸣山殒迎仙阁……邑绅杨从之先生来游……闲谈及此,杨公慷慨捐资修……二君亦赞襄,沏(砌)石以表忠名之不朽。”

鹤鸣山当地有一个传说,胡濙打听到张三丰在鹤鸣山修行,于是跑到鹤鸣山找张三丰,但张三丰一直不出来见他。胡濙没办法,只得留下来,最终死在鹤鸣山。

这个传说只有前半截可能是真的,即胡濙的确来过鹤鸣山,但他并没有死在鹤鸣山,死在鹤鸣山的,是另一个人:龙虎山道士吴伯理。

永乐10年(),朱棣派龙虎山道士吴伯理等人到鹤鸣山迎请张三丰。

吴伯理一直等到死的那天,张三丰都没答应去见朱棣。吴伯理葬在鹤鸣山迎仙阁后面,至今墓尚存,并立有墓碑。

或许,因时间久远,鹤鸣山当地把吴伯理与胡濙混淆了,所以导致后世人误以为胡濙也死在鹤鸣山,并为胡濙建墓立碑。

从这块墓碑的墓志铭可以明显看出,是后世的大邑士绅杨从之等人为胡濙修建的衣冠冢。

请看胡姓(85)。

四川蓬溪县文史专家胡传淮先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