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遂宁市人民政府共建,四川省教育厅直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四川第二大交通枢纽、成渝心脏地带且系成渝升腾之星、全球绿色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遂宁市。学校现校区占地亩,图书馆藏书.7万册,稳定校内外实训基地余个,“两网同用、应用引领、全面覆盖”的数字校园基本建成,曾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等40余项殊荣。学校现有专任教师人、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余人、国际留学生余人。
在砥砺百年的办学历程中,秉持“明志、厚德、尚学、笃行”的校训和“开放、融合、服务、创新”的办学理念,构建了“党建统率、《章程》引领、制度保障、内控把关、诊改完善、服务提升”治校体系,践行“把学校办进园区、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堂设在生产服务第一线”现代职教思想,形成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人才培养格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牢记“立德树人,服务社会”不悔初心,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神圣使命,抢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机遇,以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为主线,以创“双高”、升本科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定位,以建设四川特色、全国一流、世界水平的职业技术大学为目标,奋力打造“职教师资摇篮、产业人才高地”。
近年来,学校乘借国家省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东风,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服务乡村振兴伟大战略。在办学育人过程中,搭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平台,链链闭环,环环融通,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求,推动校地融合发展;主动适应职教法新要求,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主动适应校地引育需求,突出人才创新融合,撬动政府政策、调动行业企业优势资源、带动职业院校校校联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出一条“适应”需求,“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学校与地方融合
为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遂潼一体化发展,为遂宁筑“三城”兴“三都”、加速升腾“成渝之星”作出更大贡献,学校多渠道多维度多层次深化校地合作。
紧接优势产业,新增教学机构优化专业设置。一是按照“地方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的办学理念,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突破传统思维限制,开展内设机构改革,针对遂宁地方优势产业发展,对标区域医学医疗中心、世界锂都建设,新增食品与生物技术学院和医疗照护学院、能源化工学院(锂电科技学院),增加了地方急需的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等专业8个。二是为适应地方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成功申办全省职教师资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与西华师范大学、成都师范学院等本科院校合作,采取“2+2”“0+4”办学模式,联合开展应用电子技术教育、汽车服务工程、物流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等4个专业本科教育试点办学,现有在校本科学生名,年计划招生名。三是针对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需要,相继成立涪江文化研究所、遂宁市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中心、陈子昂研究院、嘉陵江文化研究院、张船山研究院、本草文化研究院、矮晚柚研究院、地方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等10余个地方文化色彩浓厚,针对性较强的研究院所,为遂宁地方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助力增效。
紧跟区域发展,拓展“一园区两基地”。撬动地方政府政策,采用新型产教融合方式,与地方政府合作打造实施现代职业教育的新校区,进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研发的新园区,提供新业态、新服务的新社区(街区),生态文明、工业文明、人文与科技交相辉映的新景区(旅游打卡地),当地引领时尚、文娱社交、研发创新、创业示范的新中心的“四新区一中心”新型教学和实践实训基地。一是依托船山龙凤遂潼产业园区优势,与遂宁市船山区人民政府合作,用“一个基地拉动一座新城”的创新理念,在遂宁高新区船山园区新征土地亩共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龙凤产教融合基地;二是依托安居江淮汽车产业优势,与安居区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在安居经济开发区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园共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产教融合基地;三是依托射洪世界锂都天齐锂业产业优势,与射洪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在射洪锂电化工园区共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锂电产教融合基地,充分发挥区域职教中心辐射作用,为加快建设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目前,“一园区两基地”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拟于年内实现首批新生入住,学校“一校一园两基地”产教融合发展办学格局初步形成。
紧扣重大战略,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优势,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一是以定点扶贫县区为基地,实施乡村振兴计划。针对学校定点扶贫单位四川省小金县,采用单招倾斜,专门组建“小金励志班”的举措,招收28名建档立卡学生,减免学费和住宿费。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共计购买农副产品余万元,助力小金脱贫攻坚。二是以研究院所为平台推进实施乡村振兴。年6月,与遂宁市安居区人民政府、遂宁市乡村振兴局签订三方共建协议,共建“安居乡村振兴学院”暨“乡村振兴项目孵化园”,培养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探索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方法、拓展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旅结合途径,为安居区及遂宁市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同月,依托遂宁蓬溪县矮晚柚“一树开两季,两季同一树”的特色优势,学校与遂宁市永红矮晚柚有限公司共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永红矮晚柚研究院,共同从事永红矮晚柚优质培育研究。
年以来,学校共投入专项资金余万元,支持贫困村、乡村振兴示范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9个,实现帮扶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达60余万元;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和技术指导20余次,共计0余人次。学校先后荣获“年度全省高校定点扶贫先进单位”“年省直部门(单位)定点扶贫先进集体”称号,2名驻村干部先后获省优秀第一书记,3名驻村干部先后获市州优秀驻村工作队队员,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启乡村振兴新模式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积极探索。
适应职教法新要求,推进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时隔26年迎来首次修订,其中重要改变之一是用“产教融合”一词取代了“产教结合”,用法律的形式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固化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运行模式。学校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实践课堂进岗位,生产线进学校,既让学生从项目生产中得到锻炼提升,又为企业产值赋能,实现校企双方经济效益和成才效应双效共赢。
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一是从规范管理层面加强政策制度体系建设。先后制定颁行《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实施意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条件、行为规范和操作流程,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明确方向、规范行为提供指南。二是从管理思想理念层面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指导思想,创新探索了“对接产业、对应职业,产教融合,中高本研衔接”的专业建设思路,“政府统筹、多元投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项目纽带,问题导向,共建共享”的融合发展机制。三是实践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混合所有”等多种合作体制、“资金或产品投入、技术或产权入股”等多种合作模式,分别以“政府垫支,学校回购”方式合作共建龙凤产教融合基地,以“政府出资新建,学校入驻使用”方式合作共建安居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产教融合基地和射洪市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锂电产教融合基地;以资金或产品投入方式,与成都神厨教育共建烹饪产业学院;以技术或产权入股方式,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讯飞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与北京博海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华为云学院;与新华三集团、成都博讯共建新华三芯云产业学院;与成都知了汇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产教融创园。
深化实体合作,推动课堂教学走进工作岗位。充分利用集生产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产学研园区,深化把学校办进园区和把园区引进学校、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堂设在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创新理念,政行企校多方合作搭建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实质性推动校企合作项目走深走实。一是学校与四川腾飞鼎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四川网络直播产教融合中心,联手打造产、教、学、培、研、就合作共同体,每年实现近10万个线上直播带货网红达人IP孵化。二是智能制造学院与四川托璞勒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以工厂为实训基地、以学校为零部件代加工工厂的产教深度融合模式,截至目前,公司对学校下达万元订单任务,年底订单产值将达0万元;与四川派瑞克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共建太赫兹研究中心,组建“智能化集成电路板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和“多层互连高频安防微波电路板关键技术研究”专项攻关研究团队,先后开展10项技术服务,辅助实现经济效益为.4万元。三是食品与生物技术学院与遂宁市永红矮晚柚有限公司共建“川职-永红矮晚柚产教融合示范园”,利用校内闲置土地资源增加绿植品种和面积,为园林工程和生物技术等涉林涉农专业提供教学实践平台,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强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共建产业学院。自年起,学校依托产学研园区建设,吸引华为、飞利浦、新华三、喜马拉雅、创维、上达电子、蜂巢能源、百年神厨、江淮汽车等30余家知名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企业投入资金、设施设备、技术、师资、项目和产业,开展“厂中校”“校中厂”、订单班、学徒制定点培养,学生一年级在本部学习基础课程后,二三年级即可在产学研园区学习专业课程和开展实习实训。学校先后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博海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知了汇智科技有限公司、新华三集团、成都博讯、成都神厨教育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产业学院。年,学校已与国内知名大中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产业学院5个,真正实现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精准匹配,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适应校地引育需求,推进人才链与创新链融合
学校坚持党管人才,面对非中心城市、欠发达地区人才招引困难的窘境,紧扣“引培并举、校地共育”模式,结合地方优势产业和二级产业学院需要,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教师干事活力不断激发,人才建设成效不断凸显。
建库聚智,人才招引力度不断加大。立足重大项目合作、重大技术攻关等,近两年来,特聘重庆大学锂电及新材料高层次专家2名、国内著名职教专家2名;聚焦学院特色专业创新发展,对接遂宁优势产业,引进锂电新能源、电子电气等领域博士学位高层次人才10名。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固化人才标准,分批次引进了紧缺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余名;立足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和突破,引进国家级技能大师、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1名,聘请了高端技术技能人才30余名、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余名。
靶向培育,人才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分层进阶培养专业合格教师、骨干教师、领军人物。按“专兼结合,对标选拔,靶向培养”的思路,培养专兼职专业领军人物40名;按照“彰显业绩、示范导向”思路,培养骨干教师余名;按“规范为先,强基为要,加快成长”总体要求,校企双导师对新任教师进行“二对一”针对性指导,新任专业课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学校分类打造教学创新团队、科研创新团队、社会服务创新团队品牌。建成院级教学创新团队15个、省级及以上教学创新团队2个,建成区域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5个,承接高端应用型科研项目10项;建成以企业技术研发、绿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为特色,区域有影响力的社会服务创新团队8个、标志性社会服务品牌项目3个。
校地融合,人才干事活力不断激发。“遂州英才千人计划”“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遂州技术能手”等市本土高层次人才和重点人才培育计划全面吸纳学院人才,8名同志入选,同享成长类、提升类、荣誉类人才红利。校地优秀人才相互兼职、挂职,学院已聘任市内相关企事业单位6名博士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同时,依托市优秀年轻干部“淬炼计划”,市属党政机关和相关企业接收学院2名中层干部和5名专业技术人员挂职锻炼。地方搭建引才平台,全力支持学校人才工作,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12人次,4名博士入驻免租金高品质人才公寓,3名高层次人才享受“遂州英才卡”高层次人才专属服务。
近年来,学校教师获国家级表彰奖励10人次、省级表彰奖励53人次,获国家专利余项,承担省级以上各类科研课题80余项,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30余项。一大批人才在各自专业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徐凤博士参与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某高端军用机型复合材料的缺陷研究,取得开创性成果;黄远新博士、马莉老师领衔教育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现已颁行全国;江华明博士在食用菌、种养殖业等方面研究成果广泛推广,助力遂宁、南部、小金等地农民增收;年4月学院引进国家级技能大师黄海燕,蜀绣作品“龙凤呈祥”被国家选用,搭乘神舟九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陈德航老师入选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典型案例,切实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