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名记者进百村走进射洪市曹碑镇草坝村

《遂宁日报》3月24日05版报道截图

村名片

草坝村地处射洪市东部最偏远的地方,东与西充县接壤、南与蓬溪县相邻,也是目前曹碑镇3个贫困村中离县城最远的村。草坝村现有耕地面积余亩,其中水田亩、耕地亩,林地面积亩。共有12个村民小组,户人,外出农民工约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人,其中年脱贫10户32人,年脱贫58户人。

大事记

●年3月,草坝村引入第一个农业合作社,发展青花椒种植及黄荆和黄柏等中药材产业;

●年10月,草坝村危房改造集中安置点住房建成交付使用;

●年12月,草坝村王承鲁等10户32人率先脱贫;

●年10月,草坝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住房建成交付;

●年12月,草坝村剩余58户人脱贫,“一低五有”达标,整村顺利摘帽;

●年12月,草坝村顺利通过四川省脱贫攻坚交叉验收;

●年6月,草坝村顺利通过年国家脱贫攻坚普查。

草坝村村民活动中心。

射洪市曹碑镇草坝村用好“五联模式”发展特色产业

穷山村变成村美人和幸福村

乡村振兴路

草坝村地处射洪市东部最偏远的地方,路不通、水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改善草坝村贫困落后的面貌,近年来草坝村围绕“乡村美、群众富、邻里亲”的目标,立足资源优势,深挖地域特色,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强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勾勒出一幅人民脱贫致富、产业发展兴旺、村容显著提升、乡风日渐文明的美好画卷。

完善基础设施

增强脱贫“硬实力”

说起草坝村曾经的路,天诺合作社负责人刘文龙感触尤为深刻。年,天诺合作社正式成立,在草坝村发展中草药种植。然而由于路不通,中药材贩子都不愿来收购,要想把中药材卖出去,得请十多个身强力壮的村民从坡地上将药材背下去,一个工人一天80元的工钱。不仅卖药材恼火,种药材时所需的肥料,也需要请人工背上坡,除去本钱之后,几乎没有赚头。

农产品卖不出去,农资运不进来,要想增收致富有点难。经过多次走访后,第一书记赵力鋆发现,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是村民脱贫的第一要务。脱贫工作启动以来,草坝村坚持把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整合专项资金、项目资金,完善农村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自年以来,草坝村规划建设组道路10公里,并沿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盏。如今的草坝村,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户户,农业机械和货车可以直达各个产业园。

近年来,草坝村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全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家庭饮水整治,新建堰塘9个、提灌站4个,形成了条条大路通村组、汩汩清泉进农家的新局面。在草坝村村级阵地,新建的图书室、文化室、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和会议室等功能室均已投用。

开办村民“小食堂”

团结邻里共建幸福村

站在草坝村村办公室对面的山上远眺,一排排红色琉璃瓦盖成的集中安置点引人注目。自扶贫工作启动以来,草坝村将为贫困户解决住房问题纳入重要工作,全村68户贫困户享受易地扶贫搬迁7户、土坯房改造2户、农村危房改造41户,贫困群众都住上了安全房,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该村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在村容村貌不断优化的同时,村里的村风民俗和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在悄然改变。在草坝村两委办公室,有一间极为特殊的房子,便是村里的“小食堂”。这个“小食堂”已存在有4年之久,每到吃饭时间,都有近10名村民陆续聚集到这里。村里提供场地、餐桌及厨房,村民们有的出米、出肉,有的出新鲜蔬菜,有的则亲自掌勺一展厨艺,然后一起享用集体烹饪的美食。一年四季、邻里同桌,其乐融融。很多家中人少、喜欢到食堂吃饭的村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自发往厨房冰箱里塞存粮,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也参与其中,不断传递的人情味与温暖,使村民“小食堂”愈发壮大,让草坝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村邻之家”。

在村民“小食堂”的带动下,村民团结互助的行为多了,鸡毛蒜皮的纠纷矛盾少了,草坝村“村民团结、干群和谐”的氛围越来越浓。

用好五联模式搞产业

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草坝村围绕产业富民政策和当地农业特点,确定了以建立优质粮油基地为主,香桂树、青菜、玉米、中药材等为辅的产业发展思路,携手专业农业发展公司开展订单农业,并引进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带动土地流转,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4.45万元。年,该村发展产联式合作社建设,以农户+村集体+工商企业资本联投、生产联营、经营联动、效益联赢、风险联控的五联模式,助推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建成包含亩玉米、亩水稻的优质高产粮油示范基地。

在村集体经济的引领带动下,不少贫困群众也开始萌生发展家庭产业的想法。在合作社带动和村两委的帮助下,年,村民冯珍凡利用自家的3亩地种起了黄荆。针对有类似意愿的村民,村两委每年通过农民夜校,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对余人次贫困家庭劳动力和有培训需求的群众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升村民技能。

冯珍凡的黄荆即将迎来收获:“今年效益非常不错,一亩地能卖1万多元。我相信只要肯干,未来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对于未来,冯珍凡信心满满。

脱贫致富记

多亏帮扶政策好

在家种地也能脱贫

在射洪市曹碑镇草坝村一处田地里,远远传来阵阵农机运作的轰隆声。“老冯,又在耕地呀,今年准备种些啥?”“今年还跟去年一样!我趁天气好,早些把地里的事做完。”正在地里劳作的老冯名叫冯建光,是草坝村村民。

村民冯建光正在操作自走式旋耕机。

“去年效益还不错,这也让我更有干劲儿,前两年种的药材也快收成了,相信今年会比去年好。”说起自己的事业,冯建光的眼中充满着希望。

冯建光一家人主要靠种地和打零工为生。年,冯建光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各种帮扶政策接踵而至,这也让冯建光的家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党和政府给了咱帮助,我们也不能等靠要。”为了尽快脱贫,冯建光与妻子一起到广东务工。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冯建光突患疾病,导致股骨头坏死致残。

这给了冯建光沉痛的打击,他也因此辞去工作回到家中休养。“好在当时有很多帮扶政策,给了我们一家希望。”休养了一段时间后,虽然冯建光腿脚不便,但他并未闲着,他开始在村干部的鼓励和帮助下发展“五小”产业,并在村合作社的带动下,开始种植药材,年,他家成功脱贫。

“马上中药材就要收获了,想必收入会增加不少。”冯建光望着药材基地,笑着告诉记者,党和政府的帮扶给了他希望,年,他个人的纯收入达到了近两万元,今年他会继续扩大种植和养殖规模,争取明年的收入能翻一番。

百姓幸福事

搬新家摘穷帽

用勤劳创造新生活

走进射洪市曹碑镇草坝村的易地扶贫搬迁点,一阵阵清脆的尤克里里声便传入耳中,在其中一户易地扶贫搬迁房内,一名中年男子正拿着一把尤克里里,边弹边哼着曲儿。“欢迎欢迎,请大家进来坐。”见记者一行来到,男子迅速放下手中的尤克里里,热情地招待记者一行,“这是女儿买的,我随便玩玩,大家见笑了。”

脱贫户王承鲁正学着弹奏尤克里里。

男子名叫王承鲁,是草坝村村民。走进王承鲁的新家,房屋干净整洁,彩电、冰箱、现代家具等应有尽有,完全是一副小康家庭的模样。“党和政府帮了咱的大忙,你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多好,要是回到以前,我真不敢想。”说起家里的变化,王承鲁的眼中充满了感激。

多年前,王承鲁一家还住在村里山沟下的一处简陋的瓦房中,因为母亲患有残疾,两个女儿又在读书,妻子要照顾家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了王承鲁一人的身上。为了维持生计,王承鲁便前往广东,并找到了一份搬运工的工作,一年能有3万元的收入。但若要支付母亲的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这些钱却远远不够。见王承鲁在外辛苦,身体本就不好的妻子也跟随其前往广东打零工,一年收入1万余元,微薄的收入对于一家人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

年,王承鲁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接踵而来的医疗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让这个家庭“松了口气”。“母亲的医药费有了,孩子的教育费也落实了,又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了新家,这对我们家庭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事。”

此后,王承鲁夫妻二人更加努力,年,王承鲁一家成功脱贫。“现在生活变好了,我也准备买辆车,改善生活质量。”王承鲁说,他准备今年4月继续到广东打工,多挣些钱,让家里变得更好。

人物访谈

立足实际兴产业

乘势而上振乡村

——访射洪市曹碑镇党委书记宋文兵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曹碑镇采取了哪些措施?今后将如何发力?日前,记者专访了曹碑镇党委书记宋文兵。

宋文兵介绍,曹碑镇地处射洪市“东大门”,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评定建档立卡贫困村3个。脱贫攻坚以来,曹碑镇凝聚帮扶力量齐发力,汇聚各方资源齐攻坚,聚焦扶智扶志激内力,聚焦脱贫指标强弱项,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聚焦脱贫产业优结构,截至年底,全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在产业发展方面,宋文兵介绍,曹碑镇紧紧围绕“选得准、卖得脱、联得紧”三要素,因地制宜,按照短、平、快增收项目与长远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主抓“优质红薯、优质水稻、小麦和香桂”四大主导种植产业,建成种植产业扶贫基地1余亩。同时通过“到户项目”和“五小”产业鼓励群众发展家禽家畜养殖。曹碑镇党委政府还充当起“服务员”和“推销员”,从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给予指导。一方面由帮扶单位牵头,组织贫困村农产品进市场、进企业、进机关,并采取定期集中和长期分散开展“以购助扶”活动的方式,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另一方面由党委政府牵头多方联系农业公司和合作社,与贫困村签订订单销售合同,定向对接贫困村农产品种植养殖销售业务。年,全镇3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余元,全镇线上、线下消费扶贫交易金额达万余元。

宋文兵表示,下一步,曹碑镇党委政府将紧紧围绕“优质粮油示范区、五大振兴幸福地、西蓬盐射新兴镇、大美射洪东大门”的战略定位,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党建引领等方面着手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记者手记

用汗水浇灌贫困村的幸福之花

“清晨老何的鱼塘,早忙翻了天,冯叔家的跑山鸡,才开始下蛋,告诉农技员,有机会去帮他把把关……这是第一书记日志里的文字,这是她的青春,留下来的散文诗,零零散散,记录忙碌不止,它见证着小康路上,奋斗的故事……”在草坝村采访中,这首《扶贫日记》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草坝村第一书记赵力鋆根据一首流行歌曲所作的歌词,记录着驻村帮扶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奋斗不止,青春不息。年出生的赵力鋆已经在第一书记的岗位上连续干了3个年头。在众多女孩都爱粉黛的年纪里,她却将青春挥洒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这个城里的姑娘每天奔走在田间地头,从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到改变乡村面貌,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草坝村渐渐盛开的幸福之花,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记者相信,这样的奋斗,将会是青春最厚重的底色,也注定会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

(全媒体记者黄铂晶吕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