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舞蓉城沈门蓬溪五人展侧记

◎全媒体记者杨俊

6月22日,星期六。上午10:00,由遂宁市委宣传部、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等单位主办,蓬溪县委、县政府等单位承办的“沈门蓬溪五人展·成都展”在四川美术馆拉开帷幕。何开鑫、文永生、杨旻、黄胜凡、陈刚五位书法家近期创作的共处五项原则74件精品力作,为初夏的蓉城增添了一抹馥郁的墨香。

千余名省内外书法家、学者、书法爱好者云集而至。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光志宣布开幕。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侯晓春,副省长杨兴平,省政协副主席王正荣,省文联主席郑晓幸,遂宁市委副书记、市长邓正权,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涂虹,副市长罗孝廉、雷云,蓬溪县委书记张智勇,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包俊宜,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沈鹏精英班执行导师曾来德,省美协主席梁时民,省书协主席戴跃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

开幕式刘昌松摄

一次展览就是一次艺术的盛宴

蓉城的周末令人愉悦。碧空如洗,白云若纱,无夏日之炎热,有秋凉之惬意,天公真是作美!

22日一大早,毗邻天府广场的四川美术馆内已是人流如织,摩肩接踵。高阔敞亮的一、二号展厅内,一幅幅线条遒劲、墨韵悠长的书法作品,吸引了络绎不绝、越来越多的观展者。

开幕式现场,高朋满座嘉宾如云。

领导们、书友们、新闻媒体高度的评价,由衷的赞扬,殷切的期望,让所有的目光聚焦在了本次展览的主角——何开鑫、文永生、杨旻、黄胜凡、陈刚的身上,还有他们最新创作的74件作品中:

美术院校的师生结伴而来,现场观摩讲解,提升审美意识;

有祖孙三代携手而至,于耳濡目染中感受传统文化之无穷魅力;

全国各地的书法家联袂到场祝贺,切磋笔墨线条,把手交流言欢;

更多的是慕名而来的成渝各地书法爱好者,或现场临摹学习笔法,或凝神注目品读情韵,或与作品、与“五人”合影留念……

正如遂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涂虹所说:“这次展览的作品既有丈六巨制,又有尺牍手札;既有精细入微的临帖作品,又有夺人眼球的现代书法;既植根于传统,又融入了时代审美追求,表现了五位作者扎实的笔墨技巧和勃发的艺术创造力,震撼视觉,美不胜收!”

三次巡展增色“蓬溪书法”品牌

年,“蓬溪书法现象”成为中国书界的一件盛事,也为此后蓬溪书法的发展培植了一片丰厚的沃土。

年,“中国书法之乡——沈门蓬溪五人展”再度成为中国书界的一段佳话,更成为当代蓬溪书法锐度和力量的展现。

在“梓东邹鲁”“文献名邦”“五史之乡”的蓬溪,这两段盛事佳话,既代表着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开创。

年,何开鑫、文永生、杨旻、黄胜凡、陈刚五人先后入选并进入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高研班学习。在沈先生“宏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的敦敦教诲下,开始了在更高起点上的更深入、更系统、更具个性化的学习和实践。

年6月、10月,“中国书法之乡——沈门蓬溪五人展”先后在蓬溪、北京拉开巡展的帷幕。这是五人学成后的一次集中汇报展出,也是一次各自书风的全新亮相。中国书协副主席胡抗美评价道:“‘沈门蓬溪五人’虽然师出同门,其作品却面貌各异、个性鲜明、极具视觉张力,充分体现了他们致力于探索中国书法当代表达,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书法艺术审美价值取向的共同追求。”

肯定、认可、赞扬,让创新探索更有动力,让思想意识更为高远。又是五年的笔墨浸淫,又是五年的埋头深耕,6月22日,“沈门蓬溪五人展”全国巡展的最后一站成都展,在74件日臻完善、墨韵飞扬的书法精品的簇拥中盛大登场!

五年内的三次巡展,让“沈门蓬溪五人”成为了“中国书法之乡”蓬溪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代表性符号。

五人论道书艺创新任重道远

在两千年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横竖折撇捺寥寥数笔构成的方形符号,既是我们思想、意识、情感的实物载体,也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审美的聚合呈现。具体到书法世界的一笔一划一线条,则是笔墨舞者对外象文字构建及内在情感表达的综合映射,是精神世界的物化外放。

那根看似简单的线条,又是承载着“沈门蓬溪五人”怎样的思想意识、修为品性、审美情趣呢?

四川省书协原副主席、行草书委员会主任何开鑫说:“我学习书法经历了一个由碑到帖、由帖到碑的过程。它不仅是对我个人书体的塑造,更是对精神境界的一种提升。”

成都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文永生认为,书法是能显现人的内心世界的艺术。从追求外在变化到实现内在精神探求,他的作品面貌折射出了他的艺术主张,也是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杨旻对中国书法的当代性进入了深入的研究:“我们需要改变一些关于书法的审美习惯,建立新的、让书法鲜活而有生命力的审美价值取向。”

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中心副主任、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黄胜凡则认为:“中国画的技法核心是线,大写意画尤其如此。我就想在草书与藤蔓之间作一种相互转换的尝试,相互渗透、相互叠加,写出一种与古人、今人不一样的草书线条,天然而生气勃勃。”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市书协主席陈刚认为,确定正确的书法取向性十分重要。每一个时段都要对照目标要求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研判,缺什么补什么,补济的营养就是从古人法帖中找与自己心性相通,能帮助我目标达成的“东西”,去临写、去分析、去借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