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名记者进百村蓬溪县蓬南镇常丰村瓜果香鱼

▲1月22日《遂宁日报》03版报版截图

村名片

蓬溪县蓬南镇常丰村地处四川、重庆接壤处,下辖5个组,户籍人口户人,常住农业人口人,耕地面积亩。常丰村属省级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贫困人口人,于年退出贫困村序列,年底所有贫困户脱贫。

大事记

●年,常丰村通过脱贫攻坚国家验收,退出贫困村序列。

●年、年,常丰村党支部被蓬溪县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支部。

●年底,常丰村硬化村组道路1.2公里、整治堰塘2口、完成滴灌节水工程。

●年,常丰村被评选为省级“四好村”。

●年,常丰村发展蔬菜、玉米产业亩,产值56万余元;水产养殖亩,产值3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5万元。

脱贫致富经

年12月29日,蓬溪县蓬南镇常丰村人头攒动,村民们围在鱼塘边,庆祝丰收。

村里的鱼塘年产量达公斤,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此外,村里还种植了蔬菜、玉米亩,产值达80多万元。

劣势变优势

跨省公路成为致富路

常丰村与重庆市潼南区米心镇接壤,是我市较为偏远的乡村。交通不便是常丰村的一大劣势,直接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蓬米路是一条长约7.5公里的跨省公路,连接蓬南镇和米心镇,是常丰村村民出行的唯一公路,多年来道路坑洼,交通极为不便。

借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遂潼一体化发展的东风,围绕川渝毗邻地区乡镇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定位,常丰村全力打造美丽乡村聚集点,对穿村而过的蓬米路实施升级改造。改造后的蓬米路不仅连通了省道S,成为遂潼两地群众来往的重要通道,还成了常丰村的发展优势。

“年6月开始改造,现在道路宽6米,平整安全、舒适美观。”村民说,有了全新的蓬米路,出行方便了,村里还沿公路两旁发展起种养产业。

与此同时,村里向上积极争取资金,硬化村组道路1.2公里。

现在的常丰村,一条条水泥路宽阔平坦,一排排新建楼房大气敞亮,一根根自来水管伸进千家万户,一幅现代新农村的景象跃然眼前。

▲常丰村易地扶贫搬迁点。全媒体记者刘昌松/摄

产业助脱贫

村美业旺村民笑开颜

“主要是做立体养殖,有果树、药材,还有鸡鸭鱼。”看到一条条鲜活的鱼捕捞起来,丰收的喜悦写在蓬溪县绿埔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邓曙脸上。

年,邓曙从重庆返乡创业,创办蓬溪县绿埔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年产橘子公斤、鱼公斤,年收入30万元。

接下来,邓曙将继续加大规模养殖生态鱼亩,建立钓鱼基地,开展钓鱼活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最忙的是4月,每天可以挣80元。”村民邓光熊是绿埔养殖专业合作社工人,主要负责修树枝、打药、松土等。据邓曙介绍,村里有10个人在绿埔养殖专业合作社上班,每年工资支出约12万元。

▲绿埔养殖专业合作社鱼儿丰收。全媒体记者刘昌松/摄

依托交通优势,常丰村发展以富岳种植专业合作社、蜂涌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主的特色产业,种植甜玉米、蔬菜、瓜蒌,养殖生态鱼等。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报酬实现了持续增收。

“村里种植蔬菜、玉米亩,产值80多万元。有40多名贫困户在里面务工,人均年收入多元。”常丰村党支部书记刘学军说,年计划围绕遂潼一体化发展,争取产业发展资金,分两批次种植中药材川佛手亩,首批亩土地已规划整理完毕。

中午时分的常丰村,一眼望去四处是充满生机的产业发展园,饭菜的香味从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飘出,幸福美丽新村的画卷徐徐展开。

创富故事

从“小试牛刀”到10亩大棚蔬菜

“这一季毛收入大约在3万多元。”近日,在常丰村4组的蔬菜育苗基地,村民向光明看着地里长势喜人的辣椒、茄子苗,开始盘算年的收成。

从几年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如今的致富带头人,向光明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国家的扶贫好政策和自己的双手。”向光明说。

年,向光明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镇、村干部及驻村帮扶工作组多次到向光明家走访,鼓励向光明发展蔬菜种植。“当时很不理解,觉得蔬菜卖不起价,自己又没有技术和本钱。”一开始,向光明并不情愿。

为了让向光明转变观念,帮扶干部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还请来技术员为他讲解种植技术。向光明终于打消顾虑,开始小试牛刀。

年,向光明通过小额贷款元,试种了3亩辣椒。这一年,他家收入蹭蹭往上涨,摘掉了“贫困帽”。

尝到甜头的向光明,第二年再次申请5万元免息贷款,承包10亩土地发展大棚蔬菜。在种植过程中,向光明不断学习科学种植和管理技术,每天起早贪黑,几个月后,他掌握了熟练的种植技术,对蔬菜种植有了信心。之后,向光明将10亩土地全部种上莴笋,三个月后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就这样,生态蔬菜种植点燃了向光明对未来的信心。

“10亩地的蔬菜大棚,轮番种番茄、辣椒、莴笋等,纯利润达8万余元。”向光明说,家里的蔬菜不愁销售渠道,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了。

返乡创业记

让更多人品尝到原生态“跳”鱼

“这鱼看着真活泼!”“别看一条一两斤,肉质可好了。”年12月29日,一张渔网浸透在鱼池里,工人用双手将网沉入水中逐渐向两边聚拢,岸上的人齐心协力拉到池边,鱼兜一捞,满满一网。

“我们有鱼塘10口,水域面积60余亩,一亩投鱼0公斤,每年可产草鱼、鲢鱼、鲫鱼等6万公斤。”邓曙告诉记者。

年,常年在外务工的邓曙回家探望父母,发现家乡交通便捷了、环境美丽了,萌生了回乡发展的念头。他通过镇、村了解政策和市场发展前景后,投资60万元,承包余亩土地,发展“鱼—鸭—鸡—橘树”立体种养模式。

如今,邓曙的种养产业越做越好,种植橘树20余亩,发展鱼塘60余亩,年纯收入30万元以上。长期在邓曙养殖场里务工的村民有10余人,每年支出劳务费10余万元。

“从年邓总回乡发展开始,我一直在这里打工,帮忙修枝、除草等,月收入元左右。”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邓光雄告诉记者。

“加大生态养殖力度,利用现有资源,继续发展立体养殖。利用遂潼一体化发展契机,打造一个集休闲、娱乐、垂钓、体验农家生活于一体的好去处。”谈及下一步打算,邓曙表示,将让更多人品尝到常丰村原生态的“跳”鱼,让更多人来常丰村休闲、垂钓,从而实现带动乡亲致富的梦想。

人物访谈

建设川渝毗邻地区

乡镇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

——访蓬南镇党委书记杜志凌

作为川渝毗邻地区乡镇,蓬南镇如何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建设川渝毗邻地区先行示范区?日前,记者专访了蓬南镇党委书记杜志凌。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杜志凌表示。近年来,蓬南镇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重点任务“清零行动”为契机,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全镇名贫困对象全部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元增长到现在的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村民幸福感极大增强。

“蓬南镇将以川渝毗邻地区乡镇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为主线,以重点镇、中心镇、川渝商贸特色小镇建设统揽各项工作,按照环境美村、产业富村、文化立村要求,努力促进环境提升、产业做实、集体经济壮大,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杜志凌对未来的发展思路清晰。

“在加快场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破除区划壁垒推动农村改革、农产品流通平台建设、生态环境共治、社会治理共建共享机制等方面进行联动。”杜志凌表示,蓬南镇地理位置特殊,将利用川渝毗邻地区乡镇融合发展配套政策,优化机构设置,引进专业人才,努力建设川渝毗邻地区乡镇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

记者手记

携手潼南米心

实现乡村振兴

年4月9日,蓬溪县蓬南镇与重庆市潼南区古溪镇签订《推动蓬南古溪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挖掘和利用两地在区位、资源、产业、生态等方面优势,以项目为纽带,实现两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川渝毗邻地区要共同打造“遂宁鲜”绿色发展示范带,必须靠重大项目支撑,要做好顶层设计。

年底,蓬南镇和潼南区米心镇联合实施毗邻地区国省道、县乡道改造建设,打通断头路和中梗阻道路,为当地群众送上一份实实在在的礼物。

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携手奔小康。未来,蓬南镇和米心镇将在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生态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方面继续加强合作,建设美丽新村、实现乡村振兴。

来源:全媒体记者杜林德刘春燕

编辑:王 瑞 郭 兰

责编:林 敏

审核:冉启香

终审:李兴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