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遂宁地名故事川北迷宫高峰山

四川作为道教的发源地,有许多仙山名观,其中位于蓬溪县城西北的高峰山被誉为蜀中玄观的道教名山,以神秘的八卦建筑、罕见的迷宫道观、辉煌的道教文化而名闻遐迩。

高峰山又名高凤山,位于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川人以高峰称其势,以高凤称其形。据《蓬溪县志》记载:高峰山与射洪、西充、南充三县接壤,有“一山坐三县”之称,山中有古刹高峰寺。曾以道为主,兼儒、佛文化的送佛场,如今是龙门正宗的道教活动场所。其始建于初唐,扩建于民国,得到了国民政府众多元老崇敬,是受国内十八行省朝拜的玄都。

寺庙全部建筑均为木结构楼阁式,整个建筑群按《周易》八卦设计。其中有大小门多道,正门、实门、虚门、活门、死门、机关暗道遍布。加之当初修建时,怕伤及“风水”,依山而建,后扩建房屋又层层包围主庙,房屋相连。主庙建筑因此被称为“八卦迷宫”建筑,这在全国宫观、寺庙中亦十分罕见。

高峰山形似长龙,以高峰山道观为龙头,以山岭为龙脊,逶迤南下四公里处的定香宫为龙尾,犹如一条仰天巨龙,在山顶举目四望,环山有八条山系,这正应了九龙翘首捧太极之说。自麓而顶,环山东西南北,皆为古柏围绕,并有一奇特现象:各个方位的森林古柏,都朝着山顶方向参会天日,将高峰山古建筑群掩映其中。

高峰山

现存的高峰山古建筑群主要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建筑。据《四川通志》记载,高峰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之后千余年来一直为佛门法宇。直到清末道人王源清及弟子范云峰(属于全真道龙门派碧洞宗)寓此,弘扬道教,由此高峰山佛寺便成了道观。

年高峰山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峰山古建筑群建筑面积余平方米,现存文物建筑由主庙、王源清墓及碑亭、范云峰墓及碑亭、寨垣及寨门四大部份组成,另有附属文物石碑3块、匾额44块、壁画23幅。

高峰山道观建筑群占地余平方米,上下共三层,依山势而造。整个道观顺应山势而建,山门作为道观的标志性门户,三滴水式歇山顶,反翘高俊的形态增添了神秘的宗教气氛。顺着山门前多步台阶向上,两株高耸入云的千年古柏为山门内天井提供了浓绿的背景,虽然地势狭窄,却形成了简单和谐的园林空间。

高峰山古建筑群的主庙,从外面看,整个建筑群是一个整体,像是一个堡垒,可我们进到它的内部空间来看,却非常的灵活且复杂。循山势呈环绕主殿式布局,是由山门、老君殿、三清殿、斗姆殿、文武殿、客堂、寮舍等柱梁交错组成的建筑物上下三层。主庙建筑按照按先天八卦设计修建,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该建筑群核心位的天井,分为一阴一阳,喻为太极图。正北三清殿,殿后是斗姆殿,构成坎挂,称“坎中满”;正南三官殿,殿后是老君殿,殿对面是南客堂,构成“离挂”,称“离中虚”;正东是文武殿,殿后是灵官殿、山门,构成乾卦,称“乾三”,正西是三开间长的西客堂,构成坤挂,称“坤六断”。这就是以道家“金锁八门”的奇术纵横排比,形成八卦中的乾、坤、坎、离四正卦,代表道观的东、西、北、南方向。

再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安排殿堂,以壬癸水克丙丁火,以防止火灾发生。四卦相生相连,环抱厢房余间,行走其间,东西莫辨,南北不分,深蕴道妙玄机。

这种布局形式是道教宇宙万物理念及其仙道修炼思想在建筑艺术中的反映,是道教内丹学派取人体小宇宙对应于自然大宇宙同步协调修炼精气神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这不仅是道教建筑与世俗建筑在布局上的差异,也是道教建筑与其他宗教建筑相比较独特的一种布局形式,凸显了道教神秘主义色彩。高峰山这样木结构的八卦建筑群,在全国宗教建筑中堪称奇观。

从高空中俯瞰高峰山道观层层包裹好似堡垒,相互勾连的屋顶组成一个复杂的几何图案,具有一种简洁、质朴的群体组合之美。道观依山而建,山顶千年古柏遮天蔽日,跌宕起伏的山势中产生层层深入的美感,神秘幽远。建筑内部空间灵活宽敞,神殿、客堂、寮房处处相通,楼梯、隔道错落有致,整个空间既丰富又整一。

串联起大大小小的院落,建筑的实,院落的虚,形成了明确的阴阳对举,虚空透亮的庭院是建筑的有机延伸和补充,形成了沟通天地、接纳自然万物的空间,体现了人与环境相互依存“,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观念。一个个相对独立而连接的院落,在虚实、阴阳的来往中形成了变化无穷的流通,正如《周易·系辞上》所云“: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绝谓之通”。

高峰山建筑以木头为主要材料,线条单纯简约。土木材质的松软温和,建筑的灵活结构多变,表现出含蓄的阴柔之美,与主体建筑灵官殿、三清殿、斗母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顶采用歇山式,殿内是粗壮的木头支撑起屋身,使得整个空间宽敞明亮,中间供奉着道教神祇,让整个建筑更显庄重肃穆,显示出雄伟壮丽的阳刚之美。这也正是周易中所提出来的阴阳、刚柔、合德之美。

老子《道德经》中所提到的“万物抱阴负阳,冲气以为和”的观点,明确了阴阳交合、万物生成之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阴阳哲学观念。其建筑色彩单纯,保持了原木本色,有“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的朴素、自然之美。殿堂内的装饰不是错彩镂金的富丽堂皇,大多还是古拙简朴的壁画和雕刻,仅在个别重点之处施金图彩。在檐下进行了彩绘,花拱、门窗花格等关键部位进行了雕刻,其中的花卉纹样,人物形象生动,瓦脊部位按放吻兽骑人等瓦件,使建筑本体更加鲜活。这便是《周易》中所谓的“白贲”之美,切合了道家思想中对道法自然、清修无为的精神追求。

山腰有宋代遗存寨垣,依“八卦”,按乾、坤、坎、离而设四门,依“四象”修四条上下山的道路。山顶、山腰、山脚因八卦而呼应神道,因山路而关联气畅。

解放前,高峰寺已成为四川省有较大影响的道观之一。民国时,范羽士购下庙产,独立道门。起宫宇,立寨墙,筑道路,高峰山香火鼎盛一时,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军政要员上朝拜,题书镌匾。从清末到民国,道观中存列有各地重要名人题写的匾额对联多达块,魏碑、汉隶、古篆、行楷多体兼备。这些匾额楹联大多木质雕刻,黑漆金字,少有过分雕琢与修饰,古朴庄重,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道教微言大义,语言简练,意理深奥,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

保存至今的名人题写的匾额仍有数十块,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于右任题写的“川北名胜”,其书法源自魏碑,兼融行书和隶书笔意,可谓熔碑帖于一炉,墨酣力足,形态优美。还有位于主师殿内的当时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题地“为善最乐”以及民国四川省主席王缵所提的“山中逸士”,二者都以正书入匾,结体法度严谨,端正而不失灵动,唐人笔意甚浓,气势宏大。

除了匾额以外,对联也是高峰山建筑艺术中的一大特色。主神殿内、客堂、山门均有对联。有赞美高峰山环境清幽的,如位于山门的对联“何处访仙居,应幽赏峻岭崇山、茂林修竹;客来问道妙,须静聆晨钟暮鼓、鸟语花香”。有赞扬道教仙人弘扬道法之功绩的,如王师祖殿联“弘扬道德始无化恩播黎庶;继承玄妙宗郁华民垂千秋”。

还有蕴含深刻的哲理,如三清殿联“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匾额楹联悬挂于柱上或墙上,对句工整,书法优美。虽然大量的对联都毁损了,但是能保存至今的肯定都是精华。不过,这些都不是最“厉害”的对联。

最“厉害”的对联在最显眼的地方,即进入山门第一眼就能看到的一个字——寿,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寿字联”,据说乾隆皇帝游览高峰山寺时看到“寿字联”也一头雾水。

您仔细观察,会发现“寿字联”每个字都不是单独的,而是好几个生拼硬凑组合在一起的(如下图)。如此一来也就难倒了绝大部分游人,究竟“寿字联”怎么读呢?

其实这是一种古代构字法,即古籍中提到的“六书构字”,先取每个字的单独含义,然后将多个单独含义组合成新字(比如武则天造的“曌”zhào),形成新读音和新意思。据高峰山寺老道长介绍:

“身寳”即身体是宝,可表示“玉”;“身丹”即用身体炼丹,可表示“炉”;

“丙火”即体内之火,可表示“烧”;“木石土”即五行转化,可表示“炼”;“命心”即延长生命,可表示“延”;“千万”即时间恒久,可表示“年”;

“自家水”即人体的内液,可表示“药”;“正青”即生命正旺,可表示“正”;“人道寸”即人间道的规律,可表示“道”;“人法心”即人内心修行,可表示“行”;

“至成”即修行过程和目的,可表示“修”;“水天井”即体内水能益寿,可表示“益”;“人在心”即修炼成真,可表示“真”;“九真”即道教金丹,可表示“丹”。

经过这样的解释,这副“寿字联”就读作“正道行修益寿丹,玉炉烧炼延年药”,总的来说是道教文化中的修行理念和养生哲学。或许您看到这里还觉得一头雾水,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呢?其实这就是道教文化的精髓——需要去悟。如果人人一看就懂那“道”也就不能称之为“道”了。如果您还是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或许不是因为不懂汉字含义,而是没有深入了解道教的文化和哲学思想,这才是关键。

这是西方装饰艺术中所不具备的文字装饰。同时,这些匾联阐释了道教教义和哲学思想,对道教建筑景物的文化内涵起到了点睛和升华的作用。其材质运用之美、书法篆刻表现之美、文字韵律之美与建筑协调辉映,成为高峰山建筑艺术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中国建筑所特有的文化景观,充满了浓烈的东方情调。

高峰山道观建筑中除了像匾额楹联这样的文字装饰以外,更为直接构成建筑空间形象的装饰部分那便是壁画了。壁画题材有封神戏文故事传说、道教神仙、山中逸士等。高峰山的壁画以水墨白描为主,线条豪放古拙,人物形象生动,寥寥数笔自然、洒脱、浪漫,在斑驳的墙壁上显出了厚重的历史沧桑之感。这样的壁画既不失其肃穆庄严的宗教气氛,又不失清新舒适的世俗意味。

高峰山道观作为道教建筑,不仅造型布局独特,而且承载着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信仰等。生老病死是人类永远绕不开的人生主题,在中国这样传统的农业国家,民间神仙信仰中最常见的对神仙的诉求就是求嗣、长寿、发财、趋福避祸。而像高峰山道观就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场所,其每年特定的节日都会举行盛大的道教活动,供人们上山敬香朝拜。

同时,道教所宣扬的思想也影响着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其中道德伦理的影响尤为突出,道教神仙树立了道德楷模的典型形象,现身说法感化世人从善如流,从而善化天下。

遂宁地名故事:遂宁人记忆中的九宫十八庙,你知道几个?成都地名故事:杜甫诗中的“传奇美味”成都地名故事:“成都”究竟何义?成都地名故事:宋朝豪横的川酒有哪些?大诗人陆游带你一醉方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