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姓59胡瑗家族胡瑗曾祖父胡韬曾任后

北京最佳青春痘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16/9323162.html

黄勇/文

胡姓(58)|清华胡氏:分衍的龙坦胡氏崇文重教,以文字训诂学家胡朴安闻名

唐宋以来,东南沿海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经济区域,曾经几度成为政治中心,尤其是江浙。江浙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从宋明以来,人才辈出,形成了大量名门望族。宋朝时的四川名门望族之后,大多迁往江浙一带,更为当地的文化注入了深厚的底蕴。

胡姓在江浙分布在各地,虽然不能与吴姓、张姓等大姓相比,但也位列20大姓之中。江浙的胡姓,大多从外地迁入,如北宋时的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安定学派创始人胡瑗,其先祖就是从陵州(今四川仁寿县)迁往江浙的。胡瑗的子孙散逸在江淮一带,涌现出了诸多名人。

胡瑷画像(资料图片)

胡瑗曾祖父胡韬从今四川仁寿县迁往中原

胡瑗,字翼之,从一介布衣到太子老师,终身矢志教育,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对于胡瑗的籍贯,如今常见的说法是,他的祖籍在陕西安定堡(今陕西子长县),他生于泰州军如皋县(今江苏如皋市)。

不过,因为历史记载的不同,胡瑗的出生地仍存在不少争议,主要有3种说法。

除胡瑗是如皋人的说法外,一种说法是,胡瑗是泰州军海陵县(今江苏泰州市海陵区)人;另一种说法是泰州军泰县(今泰州市姜堰区)人。

这3种说法的相同之处是,胡瑗是泰州军这个大范围地域的人。不同的地方是,胡瑗到底是泰州军哪个地方的人?

清朝著名文学家、官员纪晓岚考证后认为,胡瑗是如皋县人。纪晓岚的依据在哪里呢?

北宋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和茶学家蔡襄在《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中说,唐朝时,胡瑗的远祖胡询是延州延川县安定堡人,胡询官至兵部尚书。

唐末时,因为战乱,胡询的孙子、胡瑗的曾祖父胡韬举家迁入蜀地。孟知祥建立后蜀后,胡韬曾任陵州(今四川仁寿县)刺史。

后蜀被北宋灭掉后,胡韬归顺北宋,跟随后蜀后主孟昶到了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在朝廷任职,官至卫尉卿。

胡韬的儿子、胡瑗的祖父胡修已,曾任泰州司寇参军,掌管刑狱、纠察。也就是在这时,胡家迁到了泰州军海陵县。

胡瑗的父亲胡汭,曾任宁海军节度推官,掌管军事、财务、民政等事务。这个职务在当时是属于下等官吏,俸禄较少,胡家步入“家贫无以自给”的境地。

胡汭“博学善属文”,宰相吕夷简很是欣赏他,曾经向宋仁宗推荐他“备修国史”。胡汭死后,被追赠为太子中允。

据如皋县的史料记载,胡汭离任后,因为家贫,举家迁居到如皋县南门外的胡家庄。胡瑗就诞生在这里,后来移居到如皋县城里的严家湾。

胡瑗求学:日夜攻读,整整10年没回过家

胡瑗是胡汭的大儿子,自幼聪颖好学,7岁就能写文章,13岁通五经,被乡邻视为奇才。胡汭曾经非常欣慰地说:“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

胡瑗读书勤奋,好学上进,志向远大,常以圣贤自任。不过,因为家里贫穷,无力供他读书,胡瑗早年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

胡瑗长大后,与后来成为大学者的孙复、石介等人,背着箱子到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值得一提的是,胡瑗与孙复、石介后来都成为宋朝理学的先驱者,史称“三先生”。

胡瑗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在非常清贫的生活条件下,他“食不甘味,宿不安枕”,日夜攻读不辍,潜心研习圣贤经典。

整整10年,他没有回家一次,平时靠书信与家里保持联系。每当收到家里来信,只有看到“平安”两字,他就不再读下去,把信揉成一团,扔到山涧里,目的是不让自己远大的心志受到干扰。

面壁十年图破壁,胡瑗终于学有所成。

他回到家乡,信心满满地参加科举考试。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他连考7次,都没有考中。

年过不惑的胡瑗,对科举考试彻底绝望了。他回到泰州城,在华佗庙旁的经武祠(今泰州中学所在地)办起了一所书院(私塾),以祖籍安定为名,叫做安定书院,他也因此被大家称为安定先生。

请看胡姓(60)。

四川蓬溪县文史专家胡传淮先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