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了遂宁文化

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了

——遂宁文化扶贫启示录

年10月20日,随着最后42户人脱贫出列,遂宁如期完成了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任务。在“脱真贫、真脱贫”的过程中,我市深入开展文化扶贫行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既扶志,又扶智,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文化领域的精准扶贫是遂宁交出“脱贫攻坚”完美答卷的坚实基础,亦是全国文化扶贫工作的一个鲜活生动、卓有成效的缩影。其不仅对精准扶贫和农村文化扶贫工作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而且对今后做好农村文化工作同样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书法家下基层送春联。

流动文化服务队暖民心

安居区分水镇担担文化队坚持围绕党政核心、结合农村情况,编排创作小品、快板、表演唱、花鼓词、三句半等文艺节目,常年活跃在农村开展表演,传播党的声音、引领脱贫奔康、倡导文明风尚,先后被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等多家党内主流媒体采访报道50余次。

农旅融合促脱贫

射洪市瞿河镇中皇村以菊花为媒介,用好村内原三五三六军工厂等资源,以“相聚三六厂、香菊助中皇”为主题开展文旅活动,成功举办了村首届彩菊文化旅游节,开办了三线建设老照片展暨菊文化展、香樟园坝坝宴、歌舞表演、国际小姐走秀、菊谷采摘体验等,人气爆满,年吸引15万人次游客来此休闲观光。当地贫困户以此为平台,积极发展“地摊经济”、参与节会举办,人均年增收元以上。

以文化树新风

大英县金元镇峦苍柏村在法治、德治、自治上下功夫,着力村域治理。通过领导引、部门润、集体议、群众提“四级联动”,制定了具有峦苍柏村特色的村规民约;通过开设道德大讲堂、道德模范评比等活动,培养群众讲品德、树新风、扬正气等优良品质;聘请专职法律顾问成立法律工作站,免费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促进群众养成懂法、依法、讲法的好习惯。着力在礼仪孝道文化上下功夫,通过身边人互学互鉴、评比表彰、文艺活动等形式,开展了讲礼仪树美德新风、讲孝道扬和谐家风、讲感恩强淳朴民风“三大行动”和开展“星级文明户”“环境整洁户”“孝老爱亲户”“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评选活动,引领群众形成互助互敬互爱的好风气,营造人人讲文明、户户争荣誉的良好氛围。

启示一

丰富的精神生活离不开文化阵地建设

阵地建设:全市个贫困村文化服务中心按照省定“十个有”标准和《遂宁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本指导标准》,全部实现达标建设,各村普遍设置了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等功能室,因地制宜配备了电脑、移动音响、投影仪、二胡等设备器材

午后,蓬溪县吉祥镇双江村党群服务中心热闹非凡。广场上,10余位身着统一舞蹈服装的村民合着欢快的歌声,扭着秧歌。他们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给深冬的乡村增添了一份温暖。

“每到重大节日,村里都会举行文化活动,别看他们大多都已超过60岁了,但每次都是积极分子。”双江村党支部书记唐源鸿告诉记者,时值农闲季节,每天干完不多的农活之后,村民都会聚集到村委党群服务中心,或唱歌跳舞,或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

来到阅览室,记者看到几位村民或在安静地阅读书籍,或坐在电脑前戴着耳机观看视频。

而在大英县隆盛镇黎明村,有一支由该村村民组成的演出队。虽然这是一支乡村演出队,但队员们都有各自的拿手绝活:陈洪的歌声优美,邓小华擅长舞蹈,陈代志精通二胡演奏,肖桂兰能自演自导小品……这些村里颇为活跃的文艺爱好者,大多都是文化扶贫开展以后脱颖而出的。

黎明村的年轻人大多都在外务工,留在家里的村民相对比较保守,在舞台上又唱又跳是村民之前不敢想的,他们一是觉得难为情,二是没有什么特长。

如何吸引“羞涩”的村民参与进来?黎明村组建了文化宣传队伍,动员群众利用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农闲或业余时间开展文娱活动。如今,村里每月参加活动人数达余人次,文化氛围浓厚。

大英县隆盛镇望龙村成立了艺术团,先后编排出《我和我的祖国》等50余个以舞蹈、唱歌、三句半等表演形式为主的文艺节目,参与县、镇、村主办的各类文艺活动余场;安居区常理镇棕树坪村则结合留守儿童居多的村情,连续举办四届留守儿童夏令营活动,利用暑期将在家留守儿童聚集在村文化活动中心,通过招募文体志愿者对留守童开展书法、舞蹈、武术、器乐等免费培训……

“扶贫不仅是单纯满足吃饱穿暖的物质需要,及时补充精神‘食粮’、满足精神需要同样重要。以前就算村民想跳想唱,也没有设备和平台,他们爱好文艺的天性没有被释放出来。”遂宁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公共文化科副科长黄书顺介绍,全市个贫困村文化服务中心按照省定“十个有”标准和《遂宁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本指导标准》,全部实现达标建设,各村普遍设置了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等功能室,因地制宜配备了电脑、移动音响、投影仪、二胡等设备器材。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党的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优化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补齐文化设施短板,建设文化阵地,是我市贫困群众文化生活愈来丰富、乡村文化愈来活跃的基本保障。

启示二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文化启智是基本前提

文化启智:我市大力发展“文化+云智慧”模式,指导各地通过开发云图书馆等线上服务方式,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免费借阅全市百万册纸本图书和电子图书,为脱贫致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技术知识支撑

双江村的阅览室配有专门图书管理员,每天开放8小时。村委会根据村里贫困人员文化程度较低的特点,定期、不定期地举办种植、养殖技术讲座,年累计达到小时。

衡泽勋原本是村里一位养猪户,但此前受非洲猪瘟的影响,他没再养猪。做什么好呢?他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在听过养殖讲座后,他决定养牛。在村委会的帮助下,衡泽勋采购了头肉牛。一切都颇为顺利,这些肉牛在短短的时间内就长大了一圈,几个月就可以出栏销售。每头能为他带来余元的收入。

很多家庭致贫,除了一些客观原因,不少是因为种养技术较差,同时又有“等、靠、要”的思想。文化扶贫重要的目的之一,是要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文化扶贫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罗来坤原来是双江村有名的“钉子户”,除不支持村委的工作外,还经常提一些政策之外的无理要求。文化扶贫工作开展以后,罗来坤开始转变自己的思想,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利用从种养技术讲座上学到的知识,扩大了自家种地和家庭养殖规模,日子越过越红火。

射洪市金华镇伯玉村是年的省级贫困村,近年来村里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让扶贫先扶智的理念贯穿于脱贫攻坚的始终。

“年村建制调整之后,由原来的4个村合并为一个村,村更大了,发展潜力也更大了。也是通过文化扶贫这种方式使我们村的老百姓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以文化活动的形式把大家的感情聚拢来,更好地脱贫致富。”伯玉村党支部书记罗彬说。

贫困户有了新面貌,村里有了新气象,文化资源就能转变为文化资本,让村里一改落寞寂寥的状况,致富项目也一个接一个到来。

在该村的村集体产业基地里,20多户贫困户将扶贫贷款资金注入到肉牛养殖基地,由村里统一购买肉牛、统一饲养。仅仅是肉牛养殖,就能为这些贫困村民增加多元的收入。

在肉牛养殖基地上班的村民陈中夕是伯玉村的贫困户。村里建起肉牛厂后,陈中夕不仅在肉牛厂认养了肉牛,还到厂里打工,并于年成功脱贫。

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政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给广大的村民,不断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如今的伯玉村,村民们“思富”的思想蔚然成风,村里形成了养殖肉牛、龙虾和种植多种产业蓬勃发展的格局。该村于年脱贫。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文化+云智慧”模式,指导各地通过开发云图书馆等线上服务方式,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免费借阅全市百万册纸本图书和电子图书,为脱贫致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技术知识支撑。

启示三

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有效激发贫困地区活力

带动增收:我市将乡村特色文化、乡村新型农业、乡村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大力推行“文旅产业+脱贫”模式,有效带动贫困村群众增收。年,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1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亿元

遂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深藏着丰富的本土文化精华,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思想意识的缺乏,丰富的文化资源被搁浅,缺少发扬光大的机会。这一困境,在我市文化扶贫开展后得到了有效突破。

闻名遐迩的安居竹编是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经过包装就能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安居灵广竹编艺术坊负责人赵勤介绍说,在安居区石洞镇,几乎家家户户都善织竹器,世代相传。不过,以前大家编的都是凉席、箩筐、簸箕、提篮等简单生活用品,既费时间又卖不了多少钱。

在灵广竹编艺术坊的带领下,当地开始利用本土特色开发旅游商品。鉴于遂宁观音文化深厚,当地便开发了一系列既反映观音文化、又美观实用的竹编艺术品。并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不断设计和制作新品种,用竹子编织出富有艺术品位和家乡特色的旅游商品和工艺品,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

灵广竹编艺术坊每年都会在安居举办竹编艺术培训,培训人数达到余人次,年产值可达到万元以上。这既解决了地方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解决了留守儿童没人管和留守老人没人问的问题。如今,竹编已成为石洞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技艺,不少农民因此告别了旧居,建起了新楼房。石洞的竹编工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的同时,村民们也迎来了现代化的新生活。

这些日子,蓬溪县宝梵镇宝梵村正加紧建设交通驿站、游客中心。“村里有宝贵的文化资源——宝梵壁画。”宝梵村党支部书记陈伟说,宝梵壁画在依山而建的宝梵寺内,村里正打造农旅结合生态农庄,带动当地贫困户形成农家乐集群,为贫困户持续增收提供保障。

年,依托宝梵壁画文化资源,宝梵村建设神画田园农庄农旅融合项目,因地制宜设立就业创业工作站、就业扶贫自选超市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落实2名兼职工作人员,帮助余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和当地农户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0元以上。

秉承“产村相融、三产互动”理念,我市将乡村特色文化、乡村新型农业、乡村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大力推行“文旅产业+脱贫”模式,有效带动贫困村群众增收。年,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1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亿元。

依托公里农环线,我市编制完成《遂宁市公里乡村旅游新环线规划》,为盘活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市场强化政策支撑。重点推进七彩明珠、螺湖半岛生态农庄、等乡村旅游项目20个;持续推进宋井桃蹊、蓬溪仙桃产业基地、龙亭生态现代农业园区等乡村旅游景区化建设;培育省级乡村旅游品牌个,成功打造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全国休闲标准化示范农庄4个,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7个……遂宁通过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有效激发贫困地区活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方式,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素质。

(全媒体记者王锡刚/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