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日报》4月10日05版截图
清白传家优良家风两地传
家风正,遂人不斜。遂宁射洪杨氏和潼南双江杨氏便将“清白传家”的祖训世代相传。射洪杨氏和双江杨氏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均为东汉“四知先生”杨震后裔。他们的堂号都叫“四知堂”,家训都是“清白传家”。
在优良家风的潜移默化中,不论是射洪杨氏还是双江杨氏,都诞生过许多了不起的人物,射洪杨氏以杨澄、杨最为代表,双江杨氏以杨闇公为代表……
航拍双江“四知堂”。罗列/摄
A
射洪杨氏
人如明镜廉洁立世
杨氏宗祠射洪保存最完好的祠堂
在射洪市瞿河镇政府外,远远就能瞧见一座古建筑。再近一些,大门牌匾上的几个大字逐渐清晰起来:杨氏宗祠。穿过祠堂前的广场,拾级而上,斑驳的大门、古朴的柱子和房梁便一一映入眼帘。
迈进大堂,正前方的对联格外引人注目。上联:传家不受四知金;下联:重道竟忘三尺雪。横批:清白传家。
射洪杨氏宗祠。王锡刚/摄
“这个大堂叫‘四知堂’,其命名来源于东汉名臣杨震的一个故事——《暮夜却金》。”杨震后裔、射洪杨氏宗祠的管理人杨秀兵介绍说,一次,杨震路过昌邑时,此前由他推荐的县长王密前去看望他,晚上送给他十斤黄金,并称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于是惭愧地离开。
杨震为官十多年,不仅自己公正廉明,生活俭朴,而且治家严谨,要求子孙也要“蔬食步行”,并以“清白传家”为荣。
“对联里说‘不受四知金’,就是教导我们杨氏后人要清清白白做人。”杨秀兵说,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差不多已过去年,但他高贵的品质,被后世族人奉为圭臬,其“清白传家”的祖训传承至今。
在大堂的右边墙上贴有一幅字,密密麻麻书写的便是杨氏家训的内容了。该家训共有八条,杨秀兵逐一向记者讲解其中的深意,包括勤俭、教育、敬老爱幼、品性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射洪杨氏宗祠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杨秀兵指着房顶的主梁说。主梁上有一排字若隐若现:大清道光年等字。据介绍,这是射洪现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祠堂,除了房顶的瓦和木椽经过更换,整个祠堂的建筑主体都保持着原始状态。
杨秀兵解读“清白世家”。王锡刚/摄
为官清廉高贵品质做示范
在上千年的历史中,杨震的后人不断开枝散叶,繁衍迁徙,足迹遍布全国。据史料记载,元朝末年,杨震后裔杨世贤迁入射洪金华镇松林沟(现上方村、西山坪),其后人始终谨遵家教,不少人都以“清白吏”而名闻天下,其中,杨澄和杨最是颇具代表性的人物。
杨澄,字宪父,明宣德八年()出生。明成化五年()进士及第,历任都察院左检都御史、大理寺卿等官职。在掌管大理寺刑狱案件审理中,杨澄这名铁面法官因“风纪严明,法度得体”,被世人赞誉“人无冤狱”。
明弘治年间,官员依附成风,朝纲松驰,社会矛盾日渐突出。杨澄出任山西巡抚时发现,民众不以勤劳节俭为本,而喜好攀比奢侈;官员一心只想升官发大财,腐败严重。就在这期间,杨澄写下了《爱菜说》托物言志,告诫为官者必须廉洁清白,应“朴素色青以白,白而不污”,应常记民苦,保持清操。
杨澄淡泊名利、为官清廉的高贵品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其后世族人杨最、杨仪等都是明代受人尊敬的清官廉吏。
杨最从小随父亲杨澄诵经读史,勤苦好学。正德三年()中进士,授工部营缮主事。在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杨最清廉刚毅、敢为民言,始终践行着父亲的清廉理念。
据《明史》记载,正德九年(),杨最奉差到杭州监税,因做官清廉正直,后被派遣至山西监督捐纳。当时,因“征敛无经,民不堪命”,死亡、逃徙的百姓众多,所以被悬欠的税收也不少。杨最体察民情,按照实际情况对民众区别征税,对那些因贫困拖欠税款的百姓,与巡按御史联名向皇帝上奏“岁灾民困”现状,力求薄敛缓收。如此善举,让杨最被百姓传颂为“杨青天”。
嘉靖二年(),杨最因得罪权贵被谪贬至宁波任知府。履新之时,他仅带一名白发老厨子到任,每日粗茶淡饭,办事勤为听断、案无留牍,惩强扶弱、为民请命,与明朝两位清官杨爵、杨继盛并称“三直臣”,也赢得了史家“清严峭立”的评价。
B
双江杨氏
兴家救国良贤奕世
四知堂公正廉洁的传承
“清白传家”同样是潼南双江杨氏的祖训。
在双江,有一座四合院名叫“四知堂”,它位于双江古镇西米,又名“杨尚昆同志旧居”,是我国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的诞生地。“四知堂”由杨尚昆的曾祖父杨世绥修建于年,占地面积2平方米,大小房间39间,为中式土木结构,先后历经双江杨氏家族六代人使用。
双江“四知堂”堂屋。罗列/摄
“四知堂”,俗称“长滩子大院”,坐落在双江镇金龙村“长滩子”。“长滩子”是双江猴溪在此冲积的一块小平川,大院就在这块平川的边沿依山而建。院前地势平坦,水田如镜,恰似一轮皎洁的月牙,故名“月亮坝”;一溪碧水,环绕其间,名“猴溪”;猴溪对岸,三座小丘“品”字而立,俗称“三星堡”。远远眺望,这平坦的“月亮坝”和这青山碧水环抱的灰瓦老屋,恰似一幅“三星捧月”的水墨丹青,美不胜收。
“四知堂”大院以前厅和正屋及两侧东、西厢房为中心,组成大型四合院。其两侧再建“东轩”和“西轩”,距“两轩”屋檐4米建有砖砌围墙,形成面积约平方米的院坝。大院的内厢房与外厢房之间建有天井和卷棚顶廊道,一旦进入“长滩子大院”,就可以经过既遮阳又蔽雨的廊道而到达“正院”和“东轩”、“西轩”的各个房间。在大院正厅门上挂有一块“四知堂”的横匾。“四知堂”源于杨氏先祖杨震“夜辞黄金”拒绝受贿的典故。为了传承先祖杨震的公正廉洁,杨世绥便将所建居所称作“四知堂”。
据记载,潼南双江杨氏入川始祖为杨光基,他是杨震的第38代孙,于清康熙三十五年(年)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中,举家从湖南徒蜀,来到当时的蓬溪县涪江左岸的姬家坝(今潼南双江镇):“徏迁于此,斩艾荆榛,栉风沐雨,得废宅址,相之吉,构定为世业。”
杨世绥是杨光基的第四代孙,他精明能干,善于经商理财,利用双江水陆交通之利,做起了大米加工和粮食贩运的生意,后又包揽了运销官盐买卖,开起了“杨三泰”盐号,统销小川北一带的食盐;继而开起“川元通”商号,经销棉纱、丝绸、洋布、洋油等,在成渝、上海设有分号。道光年间,杨世绥成为当地首富。
杨闇公旧居。李文勇/摄
举家革命报效祖国不遗余力
据《双江杨氏探微》介绍,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30年中,双江杨氏家族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子女被送往成渝、上海、北京等地读书,还有30多人次远涉重洋,前往英、法、德、美、日、苏等国求学深造。
因此,各种新文化、新潮流、新思想被带进这个偏僻小镇,不断冲击着这个禁锢的封建大家庭,出现了独特的人文现象。
“四知堂”里要发出新声了。
古有杨家将满门忠烈,抗辽卫宋,浴血疆场,可歌可泣;近有双江杨氏一家,父子兄弟姐妹十三人参加革命,并作出了突出贡献。
双江杨家在共产党处于地下状态时就有6个共产党员,这与杨闇公的父亲杨宣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杨宣永(—),字作舟,号淮清。自幼攻读书文、娴熟中医,常与乡人义诊。他开明进步,深知没有国便没有家的道理,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他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常以历史上的爱国英雄及清正廉洁官吏事迹教育他们。他不惜花费大量资金送子出国读书,希望他们长大后报效国家。
杨宣永支持革命,将很多家产用于儿子的革命工作,他在双江的家成为川渝地下党的重要活动地。
年,杨宣永四子杨闇公在“三·三一”惨案后遭反动派残酷杀害,他悲愤交加,亲笔写下了“淮率家人痛书”的祭文。次年春,杨宣永再一次变卖田产,积极筹资,在双江关帝庙办起了“潼南县立第16小学”。抗日战争爆发,他即送幼子杨白冰及幼女杨白琳到延安参加革命。他在后方积极奔走,宣传抗日,集资捐物,支援前方抗战。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时代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杨氏家人大都谨遵“清白传家”的祖训,经久不息,源远流长。
记者手记
遂潼携手
迈向美好明天
按照既有策划,“千年遂潼的故园记忆”系列报道便在此画上句号。本系列报道一共推出5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梳理了遂潼两地深厚的历史渊源。
遂宁地处成渝发展主轴轴心位置,区位优势明显,历来是川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史称“东川巨邑”;潼南则是重庆向西开放的重要通道。一千多年来,遂宁与潼南多数时期同属一地。新中国成立后,潼南也一度划属遂宁专区。“遂潼一家亲”背后是两地诉不尽的缘分。
除了本系列报道中提到的,遂宁与潼南还在许多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语言、民俗、饮食等等。就拿一脉相承的摩崖石刻造像艺术来说,在唐宋年间,遂潼这片地区诞生了“上承龙门、云冈,下启大足”的石刻艺术,凝聚了古代摩崖石刻造像技艺之精华。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颇有挑战的报道,因为直接记载两地关联的史料较少。本报报道组在遂潼之间行走探访,埋头于各种典籍之中打捞,不仅是一次文化考察,亦是一次心灵之旅。
共饮一江水,同结一条心。在遂潼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两地正开展更加紧密的交流与合作,携手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全媒体记者王锡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