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荐读血色与浪漫遂宁人的过河史

建国70周年

新中国即将迎来70周年华诞

遂宁新闻网特别策划推出栏目

周末荐读

历经岁月悠长,看尽浮华变迁

从遂宁的历史变化见证

这70年来我们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周荐读

《血色与浪漫:遂宁人的过河史》

作者:凡人

涪江是遂宁的母亲河。从涪江西岸到涪江东岸,遂宁人的过河史,见证了遂宁这座城市的千年演变过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遂宁人的过河方式有了千百年未曾有过的翻天覆地变化。

过河,是遂宁人的日常。

遂宁人要过的河是涪江。遂宁人也将涪江称为大河。有江,就要渡;有河,就要过。

看场电影,过河!约个夜啤酒,过河!就算是散个步,也可能一不小心就过了河!但,这是现在。以前的过河可没这么简单。

古时候,夜间经济没有这么发达,到河对岸吃个夜宵没啥现实基础。所以在遂宁历史上,最先遭遇过河难题的,极有可能是个小伙。

遂宁河东湿地公园

巴蜀先民的聚落零散分布于四川盆地纵横交错的江河两岸。而涪江,在先秦时代,可以视为是蜀国和巴国的天然分界线。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住在遂宁河西的蜀国小伙,不知道从哪里知道了,在河东或者是猫耳洲的芦苇丛中,有一位美丽的巴国姑娘。

他爱慕着这位姑娘,但他没有船,河上更没有桥,他想游过河,可是冬天水太冷,夏天水太急。于是他只能写诗,可能诗经里的那首《蒹葭》就是他写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当然,这只是戏说。只是说明一个问题:很早以前要过河可没这么简单。毕竟连堂堂的周昭王也是因为过河而被淹死的。

历史没有这么浪漫。正史记载中,最先在遂宁过河的,不是蜀国的小伙,而是一个外表粗犷,胸藏锦绣的大叔。

因张飞五鼓战张裔,当地的慧严寺也被百姓称为“五鼓庙”

张飞自荆州由垫江入,璋授裔兵,拒张飞于德阳陌下,军败,还成都。——陈寿《三国志·张裔传》

德阳陌,就在如今的遂宁市龙坪乡。

建安十八年(公元年),刘备大军在攻克涪城(今绵阳)后,挥军直下,到了成都最后一道屏障雒县城下。眼看胜利在望,庞统却因贪功冒进,于落凤坡下被乱箭射死,刘备之师顿成孤军,反被益州牧刘璋所困,形势陡然逆转。诸葛亮闻讯后,命关羽镇守荆州,与张飞兵分两路入蜀救主。

建安十九年(公元年),张飞在巴郡(今重庆)收服守将严颜后,溯江而上,于德阳陌上与刘璋部将张裔迎头相逢。

史书记载的过河头一遭,遂宁老百姓演绎出一段张飞醉酒借船过河的故事。

话说张飞在涪江东岸扎营,伺机过河,但却发现沿江几十里不见船只。军士捉到了一个伪装成渔夫的暗探,张飞假装不知,还与其喝酒。并借机透露假消息给渔夫,称军中正准备上山伐木造船渡江,只留人留守大营。渔夫离去后立刻将消息告知了张裔,张裔听后大喜过望,信以为真,连夜派副将李奇驾着50只小船到涪江西岸偷袭张飞。岂料张飞早已在岸边设下埋伏,成功将李奇制服,其余兵士见状纷纷跪地求饶,张飞施计巧夺了50只船终于过了河。

摄影师镜头下的今日过军渡

张飞过河的地方,后来被称为了过军渡。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那场战役的。至于之前,这里有没有渡口,这个渡口叫什么名字,已经无法考证。但这个故事至少告诉我们,遂宁人最开始过河,是没有桥的,只能依靠船。

没船,就得有津渡。张飞过河的地方虽然有名,但遂宁被载入史书的第一个渡口却是江箭滩渡。

(遂宁)县东有箭滩渡,即涪江津济处也。宋宝祐六年(公元年),蒙古纽璘入蜀,将趣成都,蜀帅蒲泽之遣刘整据遂宁江箭滩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一》

摄影师镜头下的仁里码头

江箭滩位于今日的遂宁仁里镇。当时这场过河战役打得异常的惨烈,最终以宋军战败收场。

纽璘军至,不能渡,自旦至暮大战,斩首二千七百余级,遂长驱至成都。——《元史·纽璘传》

张飞过河也好,纽璘过河也好,古籍中的遂宁过河史,都充满了血腥,没有想象的那么浪漫。但都说明了两件事情:在遂宁过河是很重要的,是关系兴旺的大事;在遂宁过河是不那么容易的,一不小心就会被砍。

为了让过河稍微容易那么一点点,遂宁人充满了创造力。

古人兴叹:

邑治襟带涪江,汤汤浩浩,平时则安流顺轨,过夏必盛长汜溢,既难效李冰之创制。即有桥,亦莫御暴涨之冲啮。——乾隆五十二年本《遂宁县志》

年的桂林漓江浮桥

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遂宁人居然在明朝天启七年(公元年),就拥有了涪江上的第一座桥。遂宁知县曹应举组织人在涪江之上建造了一座浮桥,让河西小伙终于可以愉快的约会河东的姑娘了,这也是遂宁人第一次感受到了“天堑变通途”的喜悦,可惜好景不长,“立法未善,旋废”。

这次与桥的短暂相遇,美好得如同初恋。但谁也不知道,遂宁人下一次与桥在涪江上相遇,足足等了三个多世纪。在此之间,渡船依旧是遂宁人过河的主角。

遂宁犀牛码头老照片,河中为过河船

县志记载,乾隆十二年(公元年),遂宁涪江之上的渡口就有24处,很多渡口的名字,遂宁人如今依旧是耳熟能详——“石溪浩渡”、“黄连沱渡”、“凤台坝渡”、“过军渡”……

这些渡口沟通着遂宁的涪江两岸,促进着两岸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见证着遂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演变。

乾隆十二年(公元年),遂宁的上码头以北有渡口7个,以南有渡口17个;而到民国十八年(公元年),遂宁的渡口总数依旧是24个,但上码头以北的渡口已有17个,而以南的渡口却只剩下了7个。这或许也可作为遂宁近代历史上,经济社会重心逐渐北移的一个小小见证。

因为过河的重要性,各方力量都参与其中。当时,津渡可以分为公渡、私渡和义渡。所谓的义渡,是由人捐建兴办,不收取过渡费的。在民国时期,遂宁这样的义渡就有6个,其中不乏主要渡口。这也是遂宁人急公好义的一个例证。

遂宁观音香会节

位于遂宁河东的灵泉寺,是中国最早的民间观音道场。自明清以来,每年赴“观音三会”已成为远近百姓不约而同的约定。遂宁城中的百姓,以及从河西而来的外地信众,要赴灵泉山,必定需要过河。在短短的一两日中,要运载数万人往来于涪江,可见当时遂宁渡船的运载能力已经非常惊人。

但人过河可以乘船。有了汽车怎么办?

民国17年2月(公元年),遂(宁)简(阳)马路历时两年竣工同车。

是年,由边防军总部向上海“美商怡昌洋行”购买“戴姆勒”汽车二辆,遂宁第一次有了汽车。——《遂宁市交通志》

从此遂宁有了汽车。特别是在年,遂(宁)蓬(溪)马路修建后,汽车如何过河,就成为了摆在遂宁人面前新的难题。

遂宁红江车渡码头,拍摄于年

这个问题一直到年,设立了仁里车渡,才算是勉强解决。一艘25吨的木质渡船,往来东西,每天平均能摆渡12个车次。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遂宁人的过河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年,仁里车渡经过改造升级,日均摆渡能力达到了—0车次。到年,涪江上曾先后出现过6个车渡码头。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船渡已经明显不能满足遂宁人的过河需求。修一座桥,横跨涪江两岸,一直是遂宁人最大愿望。

遂宁的第一座涪江大桥

年9月15日,川豫铁路的涪江铁路桥开始动工修建。这座桥位于遂宁市城区东南、川鄂公路公里处。后来,因为铁路停修,这座桥也因之停建。8年之后,这座原本的铁路桥改为了公路桥,得以继续修建。

年,这座桥终于竣工通车。这座桥就是遂宁的第一座涪江大桥。投资.67万元,全长0.75米。

虽然涪江上后来有了涪江二桥、涪江三桥等更多的桥梁,但这座如今已被拆除的大桥,却是遂宁人心中永远的一桥。

小时候,听家中老人讲述:建桥时,有潜水员潜入江底定位基脚,却被困水底,溺水而亡。算是为遂宁人的过河史又抹上了一丝血色。

从此,遂宁人的过河方式,焕然一新。

渡改桥,越来越多的桥梁出现在遂宁的涪江两岸。

遂宁涪江二桥(通善大桥)与涪江一桥

年底,涪江二桥建成竣工通车,桥面净宽15.5米。随着涪江二桥建成通车,年迈的涪江大桥改做了步行桥。从此,相依相伴的两座桥,被遂宁人称为了“夫妻桥”;

遂宁涪江三桥(通德大桥)

年9月28日,涪江三桥建成竣工通车,桥面净宽28米;

改建中的遂宁涪江二桥

年,涪江二桥拟投资2.55亿元增宽至28米;

贯通东西的涪江五桥

年,涪江五桥建成通车。涪江四桥、涪江六桥也未来可期。

有了桥,改变的不仅是遂宁人的过河方式,更让遂宁的城市发展从河西模式,变为了两岸模式,城市的未来有了更多的可能。

如今的遂宁河东新区

年,河东新区成立。与老城隔江相望,桥水相连。涪江东岸成为了遂宁新的发展画布。

遂宁观音湖

年,过军渡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在遂宁城区形成了一汪14.8平方公里的碧水,遂宁人将其称为了观音湖。随着唐家渡电航工程的建成蓄水,这汪碧水的水域面积将扩大至30平方公里。

遂宁观音湖下穿隧道

这片水景成为了遂宁人的骄傲。由于担心桥梁影响了观音湖的整体美感,遂宁人花费更大的成本,修建了中国西部的第一条过江隧道——观音湖下穿隧道。过河又有了新模式。年随着下穿隧道的通车,从遂宁主城到河东新区的出行时间缩减至5分钟。

而渡船,在城市中也得以了保留。如今,它不仅是遂宁人的一种过河方式,更是遂宁人过河方式的历史遗存,成为了外地游客体验遂宁湖光城色的另一种方式。

但过河,对于今日的遂宁人已不单单是一种日常,更寄寓着探索与挑战的精神,是遂宁人、遂宁这座城市不断开拓的象征。

纪录电影导演闫东镜头下的港珠澳大桥

年10月24日上午9时,被称为现代世界第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开通运营。这座跨越伶仃洋的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以及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而它的总设计师正是一名遂宁人——孟凡超。

孟凡超曾告诉自己的同学,自己生活在涪江边,对于能够跨江渡海的桥梁有一种特殊感情,因此学习桥梁专业知识时有一种“走火入魔”的感觉。

历经千年,遂宁人从船渡到多种方式过河,更从过河到跨海,这正是遂宁人精神的一种象征。在新的时代,遂宁人的过河精神,或为这座城市创造更多的奇迹。

本文参考书目及文章:

《遂宁县志校注》杨世洪主编

《遂宁市交通志》遂宁市交通局

《清代四川津渡地理研究》杨文华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

《三国志》陈寿

《元史》宋濂王袆主编

《过军渡前的凭吊追思》杨俊

来源:凡人止步

编辑:孙各

责编:陆小晓

审核:周一帆

监制:杜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1845.html